浅论课堂教学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20325 浏览:855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鸦雀无声”“纹丝不动”的课堂变得“畅所欲言”“热闹非凡”。但这样的课堂是否是有效的呢?在这看似热闹与精彩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618jyw.com
的活力?
当前课堂教学中普通出现了这些不正常现象:

1.情境创设的低效化

如在《认识物体》一课上,一位教师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都是自己特有的,所以大家才记住了我们。你们能说说老师我有什么特征吗?”学生纷纷说:“老师戴着一副眼镜。”“老师是男的。”老师说:“对,老师有这些特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接着老师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特征与认识物体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的基本特征之间缺少本质的联系。对学生正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帮助不大,这种情境的创设不仅不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而且是低效的。

2.媒体使用的泛滥化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7:45”等时刻的认识,出示了一段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节目片段,内容逼真,引起了学生长久的注意。结果学生流连于观看录像内容,而忽视了屏幕上时钟所指时刻。这样的媒体应用弱化了教学内容,造成主次不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合作探究的形式化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结果是谁也不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个别优秀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地坐着,一言不发,还有的甚至做起了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可以看出,教师尽管重视并给孩子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如何开展合作与交流缺乏指导,流于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这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的体会是:

一、钻研教材,明确教学任务和目标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钻研教材,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科特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要按新课程理念,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处理、组织等方面多下工夫,适当引入一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例,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问题情境也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三、正确认识,把握媒体运用的时机

“今天的课堂还需要黑板吗?”这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各有各的优势,选择教学手段并不是越高科技越好。一节课中往往需要用到多种方法与手段。成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媒体运用的时机,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我们应该树立整合的思想,要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课本、黑板、粉笔等)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地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媒体,才能显示它的优越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在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面积时,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剪拼、旋转、平移等方法,进行操作探索,初步发现特征和规律。然后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将以上转化过程动态地演示出来,让学生直观了解转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结合自身探索获得数学的概念,总结出公式。这样的学习,学生理解透彻深刻,并能从中感悟出一般规律。

四、转变观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教师的 “教”不能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就谈不上任何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既要研究教师的 “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归根到底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确定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周长公式,我先出示了一幅思维图:
启发学生根据图示,细致观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有关?圆的周长的大小在什么范围?引发学生产生疑问(问题意识),大胆猜想,为下面的知识探索奠定基础。学生在内心产生解决疑难的前提下,教师再组织学生有效协作探究,自己确定测量对象,选择测量方法,动手量出有关数据,算出相关比值,填写实验记录表,最后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一结论。
这一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下,围绕“观察—疑问”“猜想—验证”“探索—发现”来展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自主探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包括探究、合作、对话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