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学课浅议创新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34675 浏览:1580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1. 创新教育的发展背景

随着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教育已经被提升到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

2. 创新教育的几层涵义

创新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航标;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前提;着重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宗旨.

二、要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贯穿于数学教学实践中

1. 积极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的积极性,着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学科性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解决,培养学生学会多种数学思维方式,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能够综合运用比较法、归纳演绎法,会分类、会总结等综合能力.

2.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具有质疑精神

提出问题的能力远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基础. 学生由于受自身经验与理解水平的限制,很难对教材内容做到直观化理解. 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理解,因此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 为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环境或事物来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问.

3. 针对问题提升学生的假设能力

提出假设有助于学生借助以往的经验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假设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三、创新教育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策略

1. 让学生从根本上把握数学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在具体实践中

学生要想从根本上把握数学本质,就要从数学概念、数学思维、数学美感、数学精神、数学方法等角度入手. 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创新教育实施的依据,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原有经验与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与研究,让学生能从数量与空间关系的处理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提升自我的创新力、创造力. 例如,在初一几何“线段的比较”一节教学中,先让班级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比较身高,找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几个要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建立比较两条线段大小的模型,找出其中的三要素,从而很容易理解叠合比较法的原理. 为了讲度量比较法,我问学生:你们是否和外地亲戚家的同龄小朋友谈起过谁高谁矮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联想到互报身高加以比较的情景,进而很容易地找到了线段的第二种比较法. 切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增强了课堂活力.

2. 注意拓展知识的空间

数学教材内容虽然都是经过认真钻研与精心设计而成的,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学教材具有简练概括的特性. 在教学时,不一定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进行,可以将一个知识的空间加以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节教学中,除了书上的证明方法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尝试一些其他证明方法,这不仅能使该知识得到强化,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各种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 同时让学生自己想出一种证明的方法,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古代证明方法的探索过程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对学生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3. 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真正在实践中自如应用,才会实现知识的真正价值,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着重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如此才会为创新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四边形”一章的教学中,让学生制作出一般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纸板模型,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观察、测量得出它们的性质,使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不再枯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 为教学创设恰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

学会提问,才会真正学会学习,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这一方面,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学生通过提问,会抓住问题的实质,有利于深入到问题的内部,进而更易于从本质上理解问题,并且会在头脑中形成规律,易于对问题进行类型化掌握. 问题的解决会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这种思维上的成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
例如在“识角”教学中,图1有多少个角?图2呢?图3呢?
学生能逐一作以回答,此时提问如果中间有99条射线,能有多少个角?这一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大部分看法是1,2,3,…地数下去,这是不科学的,能否找出一个计算公式呢?通过问题引入,最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5. 解除思维定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

思维定式是指学生面临已经变化的新问题,知识的趋向性使学生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局限在解决问题的固定模式中,或把并非一般性的局部经验不由自主地归类到一般范围或形同实异场合应用,最终导致负面结果.
四、结 语
从创新教育到教育创新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教师只有从观念上做到重视,并贯穿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源于: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