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维能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6991 浏览:2188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新教材(粤教版)的内容编排方式和高考试题中阅读题的比重说明了阅读教学非常重要。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呢?

一、提倡质疑性阅读,培养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对课文进行剧本改编,再自筹小组在课堂上演出,其中有学生就问到,难道刘兰芝和焦仲卿两人就一定非得死吗?我们可不可以把结尾改一下?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点拨机会,于是鼓励他们进行二次创作,在课堂表演时,他们设计了刘焦二人通过向府官求助最后让焦母认错得以双宿双飞的美满结局。当表演结束,同学们都鼓掌叫好,而我适时向他们“泼冷水”:“你们觉得这个结局好还是课文中的结局更好?”很多同学认为表演得好,也有同学认为这个结局很符合大家的喜好但太大众化,总觉得跟课文相比少了点什么。我充分肯定了这些同学的质疑,让他们找出具体缺少了什么,后来得出结论,缺少一种符合当时社会环境和作者创作初衷的悲剧精神。这样一来,文章的主题意义就得到很好呈现,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涵了。
质疑能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层次多方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阅读新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或解析时应该多考虑引导学生质疑、求异,引导他们找到文本的最佳切入点,并对他们的尝试多加赞扬,坚持长期操练,造就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二、灵巧设问创设情境,培养主动性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温故可以知新,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下功夫,能让学生克服对新课“望而生畏”的心理,积极运用有关旧知去探求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尝到自己“摘苹果”的甜头,达到调动思维主动性的效果。例如,教《雷雨(第二幕)》一文时,笔者先用一个问题创设情境:有人说,人生是个圆,你同意吗?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然引入《雷雨(第二幕)》这篇课文,同时结合课文中人物的命运纠结,给学生留下一个渴望探知课文内容的期待视野。而且,要了解剧中人物的命运纠结,课文选文部分显然不能让学生感到满足,于是学生主动去阅读全剧,笔者趁势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在情境和问题的“诱引”之下真正从容地“触”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处、精彩处,让学生觉得“有意义”或者“一点都不难”,在新情境、新问题的吸引下迅速进入新的学习进程,激发他们产生对新课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和作者思想产生共鸣铺平道路。这样学生的认知心理才会积极活跃起来,思维的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加强阅读训练,培养敏捷性思维

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限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许多中学生阅读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紧迫感,时源于:论文格式模板www.618jyw.com
间观念不强造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心理,用限时阅读训练法,增强他们的紧迫感,这种方法,笔者经常使用,发现对提高阅读效率非常有效。
结合各种文体的特征,进行快速高效阅读以提高思维的敏捷性。要达到快速高效阅读的目的,必须把握阅读的规律,或者说,实现阅读训练的规律化。小说要求学生紧抓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说明文要求学生注重作者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诗歌注重“景”和“情”的关系;人物传记注重手法和人物形象;散文注重从“形”入手抓住文章要表达的“神”。有了规律化,若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阅读理解中既快又准。
责任编辑 邱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