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探究让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学习乐园

更新时间:2024-02-23 点赞:6302 浏览:2044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探究,让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让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关注合作学习,不能让合作交流过程流于形式;教师将探究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等有机整合。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 课堂 小学生 探究学习
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新课程改革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然而,在具体实施探究学习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课堂表面的热闹、自主背后隐藏着随意,探究学习活动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有效探究,让数学课堂成为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1. 让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有价值的自主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如果没有引发活动需要而开展的活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他们就不能从中有所体悟并获得经验,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演示的是等底等高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那么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有这样的关系?可以让学生操作验证。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最终得出结论,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于是,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练习反馈的效果也很好。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质疑为:“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时,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等底等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学生马上得出结论。教师设计的自主操作活动,尽管是每一个学生都参加了,看似操作活动准备充分,最终也得出了结论,但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缺少关注对学生内在需求,缺少关注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是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对结论的得出如果稍加追问,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高、不同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在汇报交流中由不同的结论引发争论,此时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操作验证的内在需求,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作用下,通过自主操作活动,经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体悟并获得正确结论,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学生就不会产生“任意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就要让学生带着积极的学习情感展开自主活动,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疑惑中学会思考,在对比中求得简捷,在运用得灵活,活动的价值真正得以体现,最终让数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2.关注合作学习,不能让合作交流过程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要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社会性活动能力和方法的建构,如果缺少个体思考和独立探究的合作,容易造成“优生主导,差生陪听”的局面,结果往往是少数优生的思想、方法同化了组内其他学生。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后,学生已有相关圆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老师说:“圆的半径、直径有什么关系?”有同学很快提出了在自己的圆片上画出几条直径、几条半径,再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直径和半径,就会发现在同一个圆里的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结论;有同学又提出了可通过折一折也得出同样的结论,有几个同学不假思索就附和了;但其他同学不认可。最终,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解决方案,合作探究也很快结束了。“圆的特征”在合作探究交流前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整个合作交流过程流于形式,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有效的重要保证,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要么成为少数人的表演。因此,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交流、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只有将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有机结合,合作探究对提升个体的促进作用才能发挥。

3.教师将探究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等有机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甚至对任何学习内容都让学生探究,而完全否定了接受性学习。如在“年、月、日”教学时,当学生认识了平年、闰年之后,教师如果这样问:“1900年为什么不是闰年,你能探究一下这是什么原因吗?”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不符合学生实际,也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对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是无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数时,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这一结论。这个知识点就不需要让学生探究得出。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个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印证老师的结论。
学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学习知识需要全面的掌握,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任何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受到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等的制约。对学生能理解的、能探究的问题,就选择让学生探究;对生难以理解的、无法探究的问题,就由教师直接教授给学生。所以,探究学习的具体实施,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学习方式的合理利用,需要教师将探究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等有机整合。
此外,教学中也存在注重合作探究形式:忽视老师的有效引导;忽视了合作的明确目标,学生盲目活动;忽视合作的时机,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时,必须引导每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要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教师必须适时指导和参与:在学生独立思考或解题遇到障碍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独立操作无法完成时或无法归纳总结规律及概念时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在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时,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
总之,教师必须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促进者,让学生学会学习,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乐园,学生能在体验中和谐地发展。源于:论文发表网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