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感恩如何利用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2 点赞:12265 浏览:478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感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感恩古训告诉我们,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要怀有感激之心和有意报答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感恩作为思想品德的组成部分应恒久存在,它是一种责任意识,也是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的体现,更是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学感恩教育的迫切性

当下有不少学生视家长的艰辛付出为理所当然,亲情淡漠、杀父弑母的恶劣悲剧时有发生,他们在学校里不理解教师的辛勤培养,更不知感恩社会的关切抚育。扪心细想,感恩教育的缺失会不会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更要能明察到中学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迫切性,有责任充分利用学校教育阵地深入挖掘学科教材资源,创新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

开展感恩教育,课堂是最重要的教育主阵地,教育模式很多样,教育素材很丰富,教育场景也无所不在。教师应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和优化组合中学各学科教材中关于感恩教育的资源,发现教学中感恩教育的闪光点,抓住有效契机渗透感恩教育,更贴近学生,更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
我在地理教学中不断尝试渗透感恩教育,钻研新课程地理教材,挖掘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同时积极收集饱含感恩教育的课外地理知识资源,经过优化组合、编辑加工,有效地渗透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感恩教育,积累经验和案例。
案例1:在教学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时,我优化教材中提供的山地形成以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案例的材料,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影像,教会学生在掌握地球内力对山地形成的影响机理的同时,感受自然界的无穷力量和自然灾害的沉重危害,感谢自然的恩赐也不忘敬畏大自然,明白善待大自然的道理。
案例2:在教学必修二《人口的迁移》时,我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材料,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现象和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和父母团聚的现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分析思考,从中感受到父母恩情的伟大和家庭亲情的天伦之乐,学会体贴父母的艰辛,珍惜眼下安逸美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三、采用多种德育渗透模式实施感恩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确定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显得多样化,力戒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教学资源,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手段,让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感恩教育的教学目标。在感恩教育中,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长处,教师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交替使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深刻内化感恩教育的丰富内涵。
在地理教学中,我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深入钻研,严谨筛选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加以优化组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环节,不断提高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效率。在案例1中,我在讲授了内力作用形式和对地形演化影响的知识内容后,把事先剪辑的以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的影像播放给学生观看,恢弘、惨烈的灾害影像场面不断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心灵。看完录像后,我适时画龙点睛,给予学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结论提示,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谢自然恩赐、敬畏自然力量的感恩教育。在案例2中,我把教材中“问题研究”的“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和收集到的“农村留守儿童热切盼望跟父母团聚现象”的文字图片材料融合在一起,设计小组讨论填字游戏,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在“我父母?外出务工”的问号处填上文字并自由发表各自的见解。在活动中,学生既学到父母外出打工(人口迁移现象)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引起的地理知识,更能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感受到父母劳作的艰辛,体会到家庭亲情的温馨,学会珍惜优越的学习环境,发奋学习,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念想油然而生。
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非常丰富,将感恩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地理知识学习环节当中,只要教师深挖地理教材,创新地设计多样化的感恩德育渗透教学模式,感恩教育不仅不会使学生感到刻意而反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升华,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课程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感恩教育,值得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索,加以丰富。
(责任编辑 陈剑平)摘自:学年论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