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刍议刍议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本教育融合

更新时间:2024-01-13 点赞:34451 浏览:1581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进入21世纪,,我们更应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教育。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入手,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情趣,着力探索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人文教育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eople-oriented, emphasis on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From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permeate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to form positive and healthy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set up the correct ideal, faith, interest, and striv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humanities education ideas and ways.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people-centered humanistic education
进入21世纪,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正不断冲击着人们的头脑,许多中学生缺乏理想,缺乏是非善恶判断的标准,对社会人生麻木不仁,很容易走向极端。这不但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其人生发展极为不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文明发展。这是由于语文教学缺乏人文性。而要使语文焕发其应有的效果与魅力,唯一而有效的出路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它集中体现在个体对真善美的探索、追求和向往。人文教育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以达到净化心灵、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唤起良知的目的。
可由于多年来陈旧观念的积淀,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转盘上惯性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语文教学应以提升人文素养为目的, 让学生承担不可推卸的对自然、社会、他人的责任,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修养的人。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弘扬道德价值与审美价值,进而实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语文教师要更新语文教育理念,凸显人文精神

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是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前提。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想要上好每一堂课,教师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的素质。一个知识贫乏,不善说话的语文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善于结合与学生实际有联系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让学生笑得前仰后合,将学生之心紧紧拴住。丰富的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一个有幽默感的老师不仅给学生带来快乐,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到很亲切。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文质兼美,既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例如,陶渊明的作品独爱隐逸的菊花,陆游的作品赞赏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激颂挺拔的松树,周敦颐盛赞高洁傲岸的莲花等,教师会不自觉地运用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在自我完善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2.语文教师要以文本为依托,善于挖掘教材,在教学中渗透人文色彩

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导师。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尊重生命、珍惜真情、弘扬个性、积极进取等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如《生命的意义》(奥斯特洛夫斯基)、《散步》(莫怀戚)等。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的语文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人文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去品味经典范文,在反复吟咏中,心灵得到净化,品位得以提升。如《夏感》一文中,芊芊的细草、烦人的蝉儿、轻舞的蜂蝶、烘烤的太阳、翻滚的麦浪、匍匐的瓜秧无不盛赞着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更应该关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素材,挖掘内涵,帮助学生领会认识生命与关爱生命的真正意义。《热爱生命》、《谈生命》、《人生》等源于:硕士论文www.618jyw.com
文述说着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把它们融进了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深沉思索。如黄莺清吟,杜鹃啼血,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又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巴金先生曾这样说过:"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达到渗透教育的目的。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等文,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与思考,引导你体味人生,关爱生命。教师可以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热爱自己的生命。学生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能力,并点化与润泽了生命。在《海伦·凯勒》一文中,"海伦,虽然身体残疾,她却没有丝毫的恐惧、凄凉、悲哀,依然微笑着面对厄运,依然微笑着迎接每一个灿烂的朝阳,彰显着令人膜拜的生命韧性!"教材中还有不少充满爱情、亲情、友情等人性情感的作品,如《心声》、《致女儿的信》等文,教学时要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充分解读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从而认识到"情"的可贵,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亲人、同学、朋友中的重要性,继而重生、乐生。感恩教育是所有一切有效教育的根基,也是我们德育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故在教学中要渗透进去。

3.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向生活开放,不断融入社会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读古诗文,读时文名著,读人物传记。真正感受文本,感受语文。诵读唐诗宋词中,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忧国忧民、建功立业、坚持和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投降、英勇献身、安邦治国、同情人民、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乐观豁达、热爱自然、友好和睦、珍惜时间、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等等,都能让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感化。
"三点一线"的生活程序往往会挡住学生向往生活的目光,他们对社会常常表现出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关心;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他们学会了明哲保身,不肯明确表态。在应试的紧箍咒下,一些学生只知埋头读书,完全不问世事。因此,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爱心,。一个中学生,如果他不关心社会,不关心社会的病痛,如果他无视人民的苦难,听不见民众的,能说他接受的是合格的语文教育吗?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古文中就有大量对社会、国家、民族责任感的表述。如《孟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子·梁惠王上》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言行无不体现出先达们对社会、历史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则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城的名联旨在教导读书人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与命运,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语文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向前发展,民族才能繁荣昌盛。
总之,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以人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给予学生更丰富的人文主义关怀,挖掘语文课本里的人文主义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假如把语文教学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巨轮,那么能力的培养是桨,人文性是舵。只有桨和舵配合默契,才能使语文这艘搁浅太久的巨轮驶向广阔的海洋。忽视了人文性,也就等于航船迷失了方向,速度越快,离目的地也就越远。我迫切期望教育改革能历经风雨见彩虹,教育改革真正迎来百花绽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白超军;;浅谈语文教学的素质观[J];成才之路;2011年18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