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作用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20116 浏览:855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完美的教师人格可使教师的教育境界达到“不教而教”的状态,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在接受教师人格魅力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教师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即“教学相长”。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能够消除学生抵触心理,优化教学效果,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师;人格魅力;教学;作用
2095-3089(2013)20-00-01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

所谓人格是指人的认知方式、情绪特征、意志品质、心理素质、态度倾向、道德品质等的综合表现,是人的知识、能力、德行、意志、情感、信仰、作风等多因素的共生体。教师的人格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综合品质,它是教师的个性面貌的体现。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的人格魅力专指一个教师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

二、教师人格魅力塑造的方法和途径

(一)要努力做到明德和自律。“明德”,即既要以学问教人,又要以道德育人。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明德”,就是要以道德教人,使其美德能得以彰显。“自律”,即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纳入规范之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到慎独自律,并感到欣慰和愉悦,这是教师道德情操建设的最高境界。
(二)要注重塑造良好形象。主要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外表是以其内在修养为基础的,学识才华与高尚人格的结合,必定会产生强烈的“形象效应”。高尚的师德和高超的教艺是构成思想品德课教师良好形象的两个重要支撑点。时刻以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修炼爱生、敬业、奉献的道德情操;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只有将德与才完美和谐地集于一身,才会辐射出可亲、可信、可敬的无穷魅力。
(三)要有健全的制度。一要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开展教师的业务学习及职业理想教育,使教师主动提高道德修养,自觉运用规范约束自己的教学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二要建立激励约束制度。激励就是对依法执教、敬业爱岗、无私奉献、为人师表的教师进行表彰,与奖惩、培训、聘任、辞退、职务工资晋升、结合起来,加强对违规教师的处理。
(四)优化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是要优化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应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二是要优化社会环境。第一,应纠正社会上的价值偏向。第二,要优化社会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第

三、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基本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教师人格魅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激励作用。教师丰富的知识、崇高的理想、虔诚的敬业态度及强烈的求知欲,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开拓的无声召唤。教师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一种动力,使其朝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崇高理想和敬业精神作用于客体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在这种学习类型的转化中,教师的人格魅力起到了激发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这种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更富有魅力。
(二)对学生情感优化的陶冶作用。教育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对教师的人格魅力而引发的感染力有一种不自主的屈从作用。尤其是教师超越狭隘功利的无私关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一种澄澈明净的美好心境。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情感个体,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感染了学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更进一步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是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响,如春雨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三)对学生道德升华的示范作用。青少年学生处于成长时期,可塑性大,模仿力强,这时他们需要确立自己的生活坐标,教师和学生接触最多,其人格魅力能为学生提供行为规范的物化模式,最容易成为学生效法的典范。教师那种磊落的襟怀、突破功利羁绊的道德人格,无疑对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意识到要按照教师所显现的具休可感的道德规范来校正自己的道德观念,进而对自己重新设计。空洞的道德说教能从外部制约学生的道德作为,但不能促使学生对灵魂的自我审视,更不会用活生生的道德标准衡量自己的德行。
(四)对学生意志强化的促进作用。昂扬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为达到目的的坚忍意志力,必然会拨动教育对象的心灵之弦,激荡其血肉之躯中的浩浩阳刚之气。生活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当学生渐渐浮出混浊的岁月,探出头颅睁开清醒的眼睛,更深切地感受到托举生命者的坚强与刚毅,并把对这种意志力的体验化为谋求自立和自觉发展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为达到既定的奋斗目标永不气馁、锲而不舍的意志穿透力。一旦教师的意志力成为学生生源于:论文范文网www.618jyw.com
命中根深蒂固的品质,形成人格的主导力量,不断战胜自己思想中不足和限制,最终超越自己,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
(五)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完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比如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张皇失措,退避三舍,还是从容镇定,迎难而上呢?又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是领导同事的误解,或是家庭内部矛盾,是大吵大闹,怨天尤人,还是不争不辩,宽宏大量?完整的德育教育应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是现代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既是过去德育中忽视了的部分,同时,也是今后德育中应该加强的地方。
参考文献
潘涌,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潜教育价值.《学术探索》[J]. 2001年第01期.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6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