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声乐声乐演唱中声音四个方向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11146 浏览:457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声乐演唱很抽象,但学生只要掌握声音“四个方向”的概念,且在正确概念的指引下协调好发声状态,那么就不仅可以学得很轻松,还能从中得到乐趣。
关键词:演唱;注意;声音;方面
在声乐演唱中要做到“四个方向”即:“位置在上面,气息在下面,声音在前面,人在后面”。声乐是以人声为手段来表现艺术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人声作为可调的“乐器”,只有通过科学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发声技巧,调整好发声器官“四个方向”的科学运动,方能发出悦耳动听的美妙歌声。

一、第一个方向:上

声音位置永远只有一个方向,是向上的。当今的声乐教学,大都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歌唱体验和感受,以及掌握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从教师的启发与示范中,获得正确的发声方法和音响效果。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就曾说道:“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我们利用正确的哼鸣方法,不但可以体会到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点和气息的连贯支持,而且还可以在增强声带灵活性的同时,让声带得到休息。邹文琴教授练哼鸣时,强调打开喉咙吸气,并总结出四个发声步骤:第一步是充分打开喉咙,嘴巴鼻子一道吸气;第二步是保持打开喉咙时吸气的兴奋状态;第三步是声音沿着吸气的方向唱;第四步则是收掉声音再换气。练习曲常使用下行音阶: 5 — 3 —| 1 — — —|| 或者3—2—|1 — — —|| 。
哼鸣技能的掌握,不仅要坚持不懈反复练习,而且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器官运动习惯,掌握正确有效的练习方法。以下的练习方法,不失为获得正确哼鸣方法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练习哼鸣的时候,思想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初练时,也许会有下巴僵硬的感觉,但邹老师针对这一情况,会教授一个有效的练声时的辅助动作,即:轻轻的抵住下巴,把兴奋的感觉全部集中在上口盖以上,下巴则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这个方法触及的是我们常见的一个歌唱心理问题,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人很紧张的时候,越是提醒自己别紧张,结果反而感觉到更紧张。再比如,与家人生气之后,心情十分烦闷,这时出去打打球,回来心情反而好了。这就是注意力的转移。在歌唱中,这一方法的运用尤为有效。当然,这样的辅助动作,只是用在平时练声和解决发声问题的时候,如果正式演出时不经意露出这样的动作,就缺乏艺术的美感了。这就需要通过平时的练习,不断体会、巩固这种放松下巴的状态,直到只要给它一个意念,它就能固定、放松为止。
其次,寻找正确的哼鸣集中点。可以像啄木鸟啄树一样,发出短暂而又清晰集中的顿音,如果找不到感觉,还可以体会模仿一下小黄鹂、小鸡等的叫声。体会“冷笑”的感觉:这时哼出来的声音焦点会比较大,通过哼鸣练习形成的声音状态,适合演唱一些艺术歌曲,或戏剧性很强的歌曲。但做这个练习时要注意下面气息的支撑,上面鼻咽腔要充分打开。我们还可以体会咀嚼哼鸣:嘴里的感觉犹如轻轻嚼口香糖。但不能影响,到哼鸣的声音。一边咀嚼一边发出连贯的ng,然后进行放松换气。这个练习可以克服和矫正一些不良的发声习惯,例如:舌头僵、舌根紧、下巴僵等问题。
如何在咬字的时候不影响到声音的高位置? 针对这个问题,邹文琴教授创造了一个办法:哼鸣的声音+咬字的口型。她常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句歌词来练习。要求先不急于把歌词唱出来,而是嘴上咬的是歌词,但口里出来的是哼鸣的声音!也就是说,只把旋律哼出来,但嘴上还要咬着歌词。这个办法很有效,它能够很好地解决咬字和发声不易协调的矛盾,尤其是演唱中国歌曲的时候,既要保证声音线条的统一,又要保证咬字的松弛与清晰,做好这个练习,完全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因太过注重声音,使得吐字模糊不清那就源于:论文提纲格式www.618jyw.com
多学着去“说”;如果因太过强调咬字,使得声音失去圆润丰满的共鸣,那就多学着去“唱”。这样在歌唱的时候,既能做到清晰、松弛的咬字,又能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和丰润的共鸣,这便是这种哼鸣方法的精妙实用之处。

二、第二个方向:下

气息永远向下,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要做到随着开喉吸气,把气息从口鼻同时吸入。两肋向两侧扩张,同时腰带感觉渐紧,小腹控制渐强。呼气时,保持住腹肌的收缩感,以牵制隔肌与两肋使其不能回弹。随着气流的缓缓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仍要有控制的感觉,隔肌与两肋在这种控制感觉下,逐渐恢复自然。
吸气要到肺底,两肋打开,腹壁“站定”。先用叹气法将体内余气全部呼出,再自然吸气,这时才容易将气息吸到肺低,有两肋打开的感觉。呼气要掌握呼气稳劲状态,其中应以快吸慢呼为训练重点。锻炼呼气的持久力,要求一口气呼气发生可坚持30秒。呼气与发声挂钩,掌握发声时呼气的调节方法。
生活中我们为了增加肺部容气量,习惯抬高肩膀,张开肋骨,这样吸气只是把气吸到了肺的上部,由于肋骨张开有限,加上耸肩时腹部收缩,横膈膜上升,实际上增加容量有限。同时这样的吸气在呼气时很难控制气息的流量和强度。
联合式呼吸法的要点是气息下沉,在张开肋骨的同时,横膈膜下降,这样就最大限度的使肺泡扩张,使吸气容量达到最大。吸气饱满时的感觉是腰、腹部涨满,小腹突出。呼气时,利用小腹的肌肉收缩,来控制横膈膜提升的范围和速度,从而达到控制气息的流量和强度的目的。也就是说,发声的支点在小腹,由于人体丹田的位置在肚脐下约两公分处的小腹部位,所以人们通常把这种借助于小腹力量控制呼吸的方法叫做丹田用气。但这种呼吸方法和我们生活中的呼吸方法不同,要掌握它,需要下功夫长期练习。初期练习时心要静,气要平,上身特别是肩膀不要动,注意力下移,即“意守丹田”。只有天天练习,时时注意调整呼吸方法,就会从不会到有意识的控制,进一步达到自由而习惯地运用该方法进行正常呼吸。
在发声用气时,除特殊需要,一般不要急于收小腹,而是要保持腹部在吸气最终时的饱满状态,先自然呼出肺部的气体,再提升横膈膜积压出剩余的气息。这样可以使气息持久,还可以避免一下子气流冲出太多而造成喉部发出刺耳的怪声。

三、第三个方向:前

声音永远是向前的。发高音时的声带振动状态就是边缘振动,有的教师认为是声带边缘的缩短变薄,邹文琴教授则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到底是什么振动状态,这离我们的感知有点远!包括卡鲁索的声音,他本人认为是发自身后的地板,可仔细听他的高音也并不靠后,因为“窝”的声音是传送不远的!往后的唱法其实是对歌唱共鸣腔的极大利用,这种唱法声音很竖,音色异常的刚亮,音量出奇的大,可以达到震碎玻璃的强度,事实上在20世纪初叶,由于基本没有扩音设备,然而演唱者又要使自己的声音穿过厚厚的管弦乐队,没有“竖”的唱法,就不可能有那样强大的声音!我国京剧名净金少山录音时可以唱爆录音喇叭里的电子管,可见当时竖唱法是时代的需要,我们现在听帕瓦罗蒂演唱,竖的感觉是丝毫没有的,现场听他的演唱,就像说话般自然,既然卡鲁索的声音是美声,那么帕瓦罗蒂的就不是了么?其实声乐业在不断发展之中,我们回忆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歌坛,当时中国的男高音基本上都没有高音,这统统都是向后唱的概念造成的!
其实向后唱与向前唱本身都没有问题,关键是我们运用时出现了偏差:1.向后唱其实是指打开后通道,而不是指声音的靠后,声音永远是要向前唱出来的!源于:论文标准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我们听向后唱的大师卡鲁索的声音,丝毫没有“窝”的感觉,说到这里,我们能否用一句话理解向后的唱法:发声意识可以向后但声音必须靠前,在喉头真正稳定的情况下高音首先要发自声带前端;2.目前中国的声乐界普遍支持向前唱的理论,都大提面罩,包括音乐学院,维纳德的著作就是他们指定的声乐必备教材,其中明确的指出:支持面罩的教学无非是在间接的获得咽腔共鸣。这就要求无论怎样靠前,后面的状态是必须充分打开的。王宪林是向前唱的坚持者,由于他的声音没有腔体的支持,音色薄、音量小而高音易破。
从整体发声来说,我们宁肯靠前一点也要避免声音的“窝”,因为一旦为了往后而往后的时候,我们的高音就永远无法得到解决!而用向后的意识唱出靠前的声音才是好方法,邹文琴教授的“靠后唱亮一些、往前唱暗一些”正是此意!

四、第四个方向:后

人始终是在后面。为了让声音更好地传出去,演唱者唱歌的时候要感觉人在后面。只有找到人和声音前后分开的感觉,才能发出明亮的声音。
声音的四个方向对于声乐演唱来说非常重要,虽然很抽象,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四个方向的概念,在正确概念的指引下协调好状态,那么就能发生即科学又好听的声乐。
参考文献:
1.林寅之,孙艳红.歌者的“福星”——贺邹文琴教授声乐事业五十年[J].人民音乐,2009(7).
2.张国琴.技艺精湛 德艺双馨——论邹文琴教授民族声乐教学[J].沧州师专学报,2007(12).
3.邹文琴,姜言鹤.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声乐学科恢复建制十年[J].中国音乐,1999(9).

4.李小贰著.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5.李萍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6.

作者简介: 刘佳明(1982-),男,湖南益阳人,声乐研究生在读,现为百色学院学院艺术系声乐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