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修在课例研修中收获着、成长着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13993 浏览:585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历时三周的影子学校的课例研修过程走完了,我们忙碌着、学习着、充实着、收获着。我们研修的主题是“深挖课堂教学情境,优化思品课堂”,从我们每个人的收获来看,我们的研修是成功的。我们选定的课目是七年级上册《风雨中我在成长》,虽然我们都是首次接触“课例研修”,但我们在这个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上,在课堂观察中学会了观察、在课例研修中学会了研修,在亲力亲为的实践中掌握了教学技巧、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例研修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的教学研修活动,没有具体的课例,没有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课例研修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在研修的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准备,尽心研讨,大胆地尝试教学设想,每天都感受到了进步的快乐。
—、课堂观察不再是被动观察,而是具有针对性
课堂观察是在课堂预设的观察点上更为细致、量化的研究工作。为此我们课例研修小组的教师专门一起设计了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有观察教师行为的,有观察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有观察教师移位的,这样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就具有针对性。在议课时,每个教师就可以根据各自观察点的记录,用事例和数据来说话,大家都有话可说,避免了传统评课时教师说到最后无话可说的局面,也便于下一轮教师授课的教学改进。

二、把握和调控好课堂问题预设和生成问题

结合课例研修的主题,我们选定的课目是《风雨中我在成长》。刘居峰老师进行了第一轮上课,课堂上学时基本上是按照刘老师预设的问题来进行的,但他们对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入,如乒乓英雄邓亚萍的事例挖掘得不够到位,而且在课堂上学生几乎没有问题生成,尤其是对“战胜挫折的方法”的处理是刘老师自己导出答案,而不是让学生分析而得出的。因此在王世超老师的第二轮上课中,我们创设了一些情境,对每个问题重新设计,让邓亚萍的事例贯穿两个问题,使她的事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但在评课时,带教老师说可以让邓亚萍的例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材料中摘出关键词、句来分析知识点,这样对事例的挖掘可能更加深入,而且由学生来分析课程资源(创设的情境材料),得出结论,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带教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对下一轮教学情境的深挖指明了方向。为此在第三轮的李秋红老师的教学中,我们设计了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当然这次我们把事例换成了“无臂英雄少年刘伟”,加上了视频。学生受到的震撼更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积极活跃,问题不断生成,实现了学生情感上的升华,达到了预期的研修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李秋红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设计了一个辩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一把双刃剑”,但创设很好的情境却没达到最佳的效果,导致这场辩论赛以不了了之收场。在评课时带教老师也提到了这点,辩论赛不仅要具有可操作性,还要有老师适当的点评、总结。经过三课两反思的研修,笔者认识到:课前预设好的情境,在课上不一定收到预期的效果;学到了在讲课时可以采用“一例到底”的教学模式,对笔者以后参加评优课大为有利;注意对教材的深挖,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合理支配、充分利用教材,而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对问题的预设要具体、适用、深入,要对学生生成的问题给以认真的追问、适当的评价,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使课堂环节的设计有效、实用,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升华

一堂课是否成功,和这堂课各个环节的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各个环节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注重时效性,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能在课上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课堂情境的效果才能发挥到极致。例如李秋红老师的第三轮讲课,采用了“刘伟成长经历的视频”,通过刘伟真实事例把学生带入到了刘伟面对挫折,不畏不惧,顽强克服困难的生活世界当中去,使学生在李老师创设的课堂情境中,认识到面对挫折时,应如何战胜挫折、困难。学生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经历,加上李老师的引导、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释放,让整节课教学环节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的设计有效、实用,对教学情境实现了深挖,也实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升华。
总之,在课例研修中笔者学会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笔者在课例研修中快乐着、成长着。
(责任编辑 袁 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