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优越性论“中华诗教”在学生品德教育中优越性要求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6892 浏览:1927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诗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理应重新受到重视。通过诗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不是“我说你听”,而是让学生在读诗和写诗的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来培养,理解深层次的道德观念、
观念。
关键词:诗教;当代教育;品德教育;人性化
诗教,简单地说,就是用诗来教育或教化。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诗和乐一样,是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最初诗与教是合二为一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分化,诗和教逐渐成为艺术和品德教育两个不同的门类。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淡化了诗的色彩,日益走向理论化、逻辑化、抽象化。这种倾向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回顾历史,中华诗教在我国古代教育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诗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理应重新受到重视。

一、古代对诗教的品德教育作用的重视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传统儒家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实际上就是认为诗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提醒当时统治者注意:要善于用《诗经》这样的正统思想作为治理政务的依据,目的是要求一切政治都要让社会、百姓归于正道。
《尚书·尧典》中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所谓“诗言志”,是指诗的内容应是关乎修身德行、风俗礼教、治国政事的大道理、大是非;写诗、学诗以修身立德、教化风俗、经邦治国为最终目的。不难看出,诗自古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工具。
我国古典的诗教理论强调通过陶冶情感,激活理性,规范行为,产生道德。因此,从春秋至清代,都曾用诗作为教育学生的教材。“温柔敦厚”作为儒家的传统诗教,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发生着重大的影响。

二、西方学者对诗的德育功能的认识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诗是对真理的模仿,要求诗人按照当时的道德法则教育青年人。柏拉图强调的是诗的道德价值。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进一步指出了诗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感。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融合二者,他在《诗艺》中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以益处和乐处,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贺拉斯“寓教于乐”的诗怎样写论文www.618jyw.com
教主张实质是强调诗通过其独特的陶冶情操作用,而达到教化目的。

三、诗歌的特性

诗是抒发性灵的文体,诗与感情天生有缘,诗是抒情的并以情感人的,诗是一种最易使人感动的文体。诗歌的互动性在于诗人和读者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心灵感应、感情交流,在这种交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从青少年儿童自身的特点讲,诗最接近于他们的性情,最接近于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所以最易于让他们接受诗歌所承载的道德情感和人生价值观。这来自于诗歌自身条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理应受到当今教育机构的重视。

四、中国当代学校德育现状

我国的教育体制一向是重视道德教育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总是把学生当成被塑造者,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心理,把抽象无味的大道理灌输给学生,以此进行道德说教,常常出现言者,听者漠视的现象,从而制约学生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与内化,影响德育的实效。久而久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面对当今社会风气现状,应该引发国人的深入思考。

五、诗教在当代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1.诗能培养仁爱之心

诗能唤起人的情感并使之由冷漠走向热烈,由低俗走向高雅,是这样一个从激发到光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诗的教化优势在于“其化人也速”,原因在于“其感人也深”。
中华诗词不论是古典的,还是当代的,都有大量的充满爱心的诗歌,感人至深。对亲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自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国家,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对人民,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对友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兄弟,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佳篇名句,传诵千古而不息,对学生极具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品德不是教出来的,是感染出来的,促进未成年人道德成长的最可靠的外部力量是富有道德感染力的环境。通过诗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不是我说你听,而是让学生在读诗和写诗的参与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让他们通过体验来培养,理解深层次的道德观念、观念,从而达到培养仁爱之心的目的。

2.诗对道德情操的塑造

诗教,有着磨砺情操的独特作用。从诗的创作、欣赏的感情流程来看,存在着一种“移情作用”。这被认为是由德国学者里立普斯倡导的美学基本原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鸟似因恨别而惊心,花似因感时而溅泪,物与我借移情而得到统一。移情作用使作品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使诗人、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这是优秀诗作常使人潜移默化、升华情感的原因所在。诗在陶冶情感中的移情和共鸣有助于个人实现精神层面上,价值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的任何努力,每前进一步都意味着向道德情操的进一步升华。

3.诗的人性化对品德教育的作用

缺乏人性化的品德理论教育只能是空洞的说教。这就要求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能够以情感人。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