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把脉把脉低效,为课堂增效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18579 浏览:829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教学低效的状况,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以及在听课过程中的观察和反思,择取其中的教学片段做一些探析。
关键词:课堂教学;把脉;低效现象
课堂教学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有效教学”是指在师生双方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
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发现了很多精彩的课例。但也看到了不少课堂上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不良症状,让人目不思睹。现择取其中一

二、拙学良医,做如下把脉。

症状1:导入内容偏离教学主体内容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谋攻》一文时,引用“孙子练女兵”的故事导入新课: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军事家叫孙子,避乱来到吴国。吴王为了考验他的才能,派三千叫他训练。孙子命吴王左右的二妃为队长,击鼓号令,二妃不听。孙子命令按军法斩首。三千女兵无不惊惧,都听从号令,经过训练,一可当十。他写的《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著作,《谋攻》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这篇文章……
【把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脉】用讲故事或典故的方法导入新课,是课堂导入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深受语文教师的青睐。“孙子练女兵”故事生动,很有吸引力,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有了,可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却戛然而止,之后安排通读全文,翻译环节……笔者认为课堂导入的功能除了提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外,应该还要具备很强的导向性,目的性要明确,要为后续的教学设置悬念,做好铺垫,与后面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内容的安排也要合理。为了导入,而讲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且未做任何深层次的挖掘就直接导入课
题,其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
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它的作用无非是要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里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从文本入手,依据文本内容,找到与之相关的材料来导入,要直切教学内容,增加思维含量,从而唤醒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投入到新的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症状2:因导而导,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
教师在投影幕上打出一张“○”的图片,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是什么?”
一学生说是球,于是接下来有关球类的统统报了个遍……
老师:还有呢?
学生:……(球类报完之后,学生沉默了)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对,再想想,还可能是什么?
学生:……
学生:杯子。
老师:对啦……这是个杯子,高脚杯,你们喜欢这个杯子吗?知道它的三维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维实体的创建”……
【把脉】“你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这一类问题看上去非常开放,似乎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问题的设计与课堂的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而学生的答案有时往往不是教师想要的,于是乎便有了一“导”再“导”,一“启”再“启”,怎么着也要导出个与教师心中的答案有点搭上边的,如此耗时耗力的导入是否有必要?为了一个导入环节占用了不少时间,本末倒置,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主要教学内容的落实,教学的实效性可想而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但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如果过分地渲染导入部分,或者为了导出教师想要的结果而纠结于此,只会浪费后面教学主要部分的时间。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那么,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反而有点头重脚轻的味道。
症状3:提问过于宽泛,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一教师提出“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能力”时,先播放一段有关马云创业经过的视频,然后设置问题“马云创业为什么能成功?”要求学生谈谈马云成功的原因,学生沉默了,之后教师说:“没关系,想到什么说什么。”半晌,有学生站起来,说靠意志力。在他的提示下,其他学生似乎也知道怎么去回答,于是相继有学生冒出几个词语。之后教师说:“对,大家说得很好,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结果教师总结出来的要点与学生说得有很大出入。
【把脉】“马云创业为什么能成功?”问题设置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思维指向不明,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学生无所适从,启而不发。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造成了教学低效。
课堂提问是一种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要了解学生,理解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才有助于和谐课堂氛围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文本上下工夫,在课堂上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这样设计的问题才必定含有启发性,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科学地说,课堂上或多或少地都存在无效教学行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加强对本专业知识内涵的挖掘,认真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查找无效教学行为的成因,对症下药,逐步改进教学,使课堂教学真正实在而有效,从而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机电技师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