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几个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几个误区及解决对策怎样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8331 浏览:255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这个理念,在课堂上采用分组进行合作学习。但我们透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不难发现一些合作学习己坠入了以下几个误区:

一、内容不合理

我们经常在公开课上看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合作学习”的环节。然而老师一碰到问题就安排学生合作学习,以为这样才体现新课改精神,少了它就认为是传统课,合作学习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改的标志。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不甚了解或理解的不全面,在观念上过于迷信合作学习的作用,误认为合作学习无所不能,而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
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教师对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其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合作学习。例如,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这无疑是组织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小组研讨。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索意识、合作意识不断增强。

二、时间不充足

既然是合作讨论学习的问题,那肯定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歧义,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且思考之后还要组织语言进行汇报,所以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然而有些数学课堂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一两分钟之后,就要求学生回答,这怎能起到合作学习的作用呢?
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合作什么?怎样合作?安排多少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有哪几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这些都要事先设计好,想周到,最好能够做到胸有成竹。其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的一分子,了解他们的合作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参与、指导讨论,以便做出评价和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要根据学习的内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确定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内的人数搭配(一般4~6人一组),不要落下任何一个同学。即使在小组内也要分工明确细致,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的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既不给学生分组,也不具体分工,立即让前后桌展开讨论,结果课堂一片喧哗,没有任何有效的指导和监控。教室里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同学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而没有互帮互学、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是学生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仅随随便便的限于“前后桌”,导致交流和讨论具有随意性。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准确理解,把一般性讨论、交流等同于合作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与一般性小组讨论的概念差别。合作学习的确少不了讨论、交流,但这种讨论、交流是建立在明确的角色分工和个人责任制基础之上,并指向一个共同学习目标,而一般性小组讨论则停留于意见的随意表达,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教学策略上教师应预先设计方案,明确教学目标,对组内成员做好角色分工,根据每人的特点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四、忽视教师指导作用

教学中,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要么走到讲台前浏览教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在学生中漫无目的地来回走两趟,最多弯下腰做做样子;要么时而看看学生,时而看看黑板,无所事事。教师将自己当作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局外人,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是师生之间的合作。
针对这种现象,首先,教师要淡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以一个积极主动的团队合作者、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学习合作者的角色,深入到各个小组中源于:论文的写法www.618jyw.com
去,了解学生合作学习情况,在必要的时候参与、指导讨论,以便做出评价和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其次,教师与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该讲则讲,该点则点,该评则评,适当点拨更有利于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要作到“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
总之,在新课标的大环境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这个平台上施展它的魅力,但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个挑战。合作学习该怎么正确运用,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