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读文章解读内探和外求书写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6171 浏览:211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标实施以来,客观地说教师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和提高。课堂已不是教师的独霸天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加强。教师的施教已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知识量的增加,而更多的是关心学生的发展。对语文教学来说,重积累、重感悟、重实践、重对学生生命的文化浸染,已经成为不少教师有意为之的教学追求。但无可讳言,课堂教学相对于课标的要求来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最近通过对不少教师阅读教学的观摩学习,给我的一个总体印象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内探较少,外求过多的问题。
内探就是通过文本语言这一物质外壳,挖掘内在的思想、情感、意义,或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评形成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著名作家池莉指出:“语文是一门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命活力。”在观摩学习中,我每每祈愿在对文章某处源于:党校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进行必要的梳理后,能够通过语言这个外壳而理解文章内在所蕴含的情感、思想,但又常常地失望。不少教师对文章的解读不是通过语言因素的比较、揣摩而得出某种结论,而是贴标签式的概括和抽象,而课堂上大量充斥的雷同现象,足以说明我们的解读不是我们通过对文章本身的探求、研磨而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教参上或是网上的结论。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就不会出新,就不能灵活,也不会深入和准确,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更不用说创设高境界了,那所谓的学生知识能力的生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内探是语文教学解读的基础。对此,我举一例进行说明。冀教版《安塞腰鼓》这一课我听过两个教师施教,这两个教师的课应该说在把握教材内容,发挥自身特长,以及对课堂驾驭方面都是一流的,他们紧紧抓住读这一环节,并且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体会文字后的生命律动,是值得肯定的。但对这一课的处理,我又感到内探还有些不足。比如在结构的梳理中,都注意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但实际上没有真正讲清楚其作用。而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按照观姿态、听声音的顺序安来排的,如果我们仅仅从句子的反复着眼,就忘记了文章最本质的问题,这样简单的处理,是没有深入了解作者结构安排的内在逻辑。再如,最精彩的“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后生们击鼓时的身姿、神采。其中“骤雨”言其急促,“旋风”言其舞之速度,“乱蛙”言其步伐的多样,“火花”言其眼睛的明澈,“斗虎”言其风姿的强健。而三个“多么”便是对壮阔、豪放、火烈整体感觉的强调。这里在读的过程中加上适当的点拨就是一种内探。这种点拨不是停留在仅仅“读”一个方面,而是对“读”的理解的升华,是知其所以然的功夫。读只有理解了才能读的最好,才能读出其感情、其神韵,读出其内在的生命意蕴。我最感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对沈从文的散文《云南的歌会》的解读不足。《云南歌会》是一篇内蕴完足的名文,由于有些教师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对它的解读基本上是只有总结,没有品评;只有结论,没有分析。这样是不能使学生理解沈从文笔下所写的云南少数民族那种原生态、和谐纯净的生命状态的,这同样是缺少内探所造成的。再举一例,郑振铎的《猫》写了三只猫,不少教师只是指出猫的可爱等特点,而怎样表达可爱的则内探不足,学生没有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达到知识的生成。比如第一段,我们可以这样内探:开头写小猫自己的行为为什么用“滚来滚去”,而不用“滚过来,滚过去”?三妹逗它用“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而不用“扑来扑去抢”?还有写动物的活泼一般写什么为主,仅仅写这些行吗?文章的丰富往往是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展示来体现的,当然还有标点的错误,还有作者“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的作用的探寻等等。这样的内探我想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会更大一些,对文章内蕴的把握会更深一些。
再说外求,外求就是课外延伸,在阅读教学中适当的课外延伸对于对文章的理解,有时是必要或者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对牛汉的诗《华南虎》的解读,如果你不对“”的背景加以解释,学生根本就不会理解“华南虎”形象的意义,甚至会出现偏差。因此外求的原则必须对文章的解读有帮助,不能为外求而外求,更不能离开文本的理解而另起炉灶。这应作为一种教学的原则。有的教师在对文章的解读中,由于对外求方向的把握不准,外求度的拿捏失控,所以把语文课有的上成了政治课,有的上成了历史课,有的成了对生命问题的探究。语文课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它的天然,它的使命。比如有位教师教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他为了证明所谓的父爱和母爱同等重要,文章开始便补充了两篇有关母爱的文章,并大讲母爱的意义,整节课下来,基本没有涉及《背影》中写父亲的细节,更没有引导学生对精彩语言的揣摩,这样的课就是由于外求太多而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再如有的教师讲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用有关孟子的小故事导入,然后介绍作者,接着介绍《孟子》这部儒家经典著作,紧接着用多媒体打出十多条出自这部书的名言警句,之后才开始进入课文的学习。这节课外求过多,很多环节都是在打战,大有喧宾夺主的味道,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不少课堂上普遍存在,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实际上,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课失去了对语言的品评、感悟,就不会有语文教学的魅力,失去了语文的本真——语文味,就没有语文教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要处理好内探与外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要以内探为主,以外求为辅。
(责编 张敬亚)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