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同行以“文”学“言”,“文”“言”同行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12 点赞:6694 浏览:195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言文教学要因文制宜,从学生的语文积累出发,从学生能读懂的地方切入,以“文”带“言”,让“文”“言”同行,方可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关键词:文言文;教法;以“文”学“言”;“文”“言”同行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很多学生却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教不得法。在长期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因文制宜,从学生的语文积累出发,从学生能读懂的地方切入,以“文”带“言”、 以“文”学“言”,进而让“文”“言”同行,既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又极大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诵读入文,由文知言

教学朗朗上口的文言文,可选择诵读入手,以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议论类文言文就具有这个特点,这类文言文有很强的思辨性,往往结构严谨,言简义赅,学生对其内容、思想的把握不易到位。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教学方式,让朗读贯穿课堂,在朗读中翻译,在朗读中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教学《马说》,可以“读文”导入新课,教师配乐范读,营造相宜氛围。然后再以男女竞读的方式读出意蕴,读出层次,如“不以千里称也”,惋惜之情;“安求其能千里邪!”愤激之情;“其真不知马也”讥讽之情。这样一读,神韵就出来了,学生就会被作者的才情所打动,激发了兴趣,从而在不自觉的吟诵中领悟了文章的主旨,进而成诵。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出示问题,让学生摘读原句。问题:在文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学生会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追问:伯乐与千里马有什么关系?生答:先有伯乐,后有千里马。作者却用“然/后有千里马”,能说说“然”的意思吗?因为有了先前朗读基础,学生就很容易明白,“然”、“后”是两个词,“然”是“这样”。教师顺势追问:没有伯乐,千里怎样?找出文中语句具体解。从而引出“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等马的遭遇文字,完成重要词汇的积累。就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师生在朗读中译文。在朗读基础上译文,学生既掌握了课文的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积累,学习兴趣浓厚,而不感乏味。接着再让学生造出精辟的语句,读一读,从修辞、表意、情感等角度品一品,议一议,悟一悟,从而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二、画面再现,赏文品言

教学写景类文言文,可采用画面再现法,让学生熟悉画面,尝试用现代文描绘画面,并且把自己所用的好词列举出来。然后再由教师引导阅读文本,对比一下,自然而然地就把字词教学穿插其中。这样学生就能在由浅入深地感悟过程中实现对字词的理解与积累。并且也能体会到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差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例如教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先播放富春江美景的ppt,每展示一幅画面,就找学生口头描述,师生共同探讨用哪些美词描述,列举出来,品味体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文言文中描写同一景物用了哪些词,把这些词也罗列出来,对比一下,看看异同。这样学生就会在饶有兴趣中掌握了文言文字词的含义。如果先前列举中没有,再仔细品味全文,想想现代文中哪个词能表达其神韵。如学生选择“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就很容易明确了“缥碧”青白色。又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学生联系刚才所见的水流,就很容易明确“湍”急流的水。再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不断丰富语句中所出现的画面内容: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在这样以“文”显“言”的训练中,学生不仅能准确地理解文言字词,简化文言文的翻译,加深对景物的赏析,还有助于对写景散文的感悟,为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打下基础。

三、创设活动,演文析言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在教学中,我常设计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能让学生消化枯燥乏味的文言知识,还能带领学生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学会欣赏,提升文学素养,并且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如,上《木兰诗》一课,我就让学生根据文本,把《木兰诗》的内容表演出来。这样学生不仅热情很高,积极参与,主动评价,演得好的地方鼓掌,不好的地方,再把原文读出来,仔细分析,讨论具体的内涵。如演到木兰出征前到集市买东西一节,文本中出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情况,一一表演,很麻烦,若表演出来就有重复之感,没看头。学生问我怎么办,我说用一个集市场景表现。结果“木兰”一次买那么多东西,东奔西走,很忙碌,表演效果也出来了。然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表演的场景,再回头读“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对比一下,学生突然明白了:一是为了诗歌节奏,二是为了表现木兰的忙碌。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以及大家的商讨,终于把文本中的难懂的字词弄明白了,还掌握了不少文言知识。最后配上音乐,演员一起朗诵,再一次感受“文”的魅力,感受木兰的形象。这样将朗诵与音乐,表演等结合起来,由“文”到“言”,使学生在感受“文”的同时,探讨了“言”的含义,反过来加深了对“文”的理解,使学生沉浸在作者的艺术境界里,陶冶了性情,激发了兴趣,轻松地掌握“言”的含义,可谓一举多得,完成了教学目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