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理由

更新时间:2023-12-18 点赞:8801 浏览:336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经济、文化等各种条件的限制,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青少年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特别的对于大多数农村的初中学生由于受到学习条件和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低等影响,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能力弱,人际关系不协调

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自我中心意识强,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

2.缺乏意志,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的多优点看的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加之现在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大多数学生,意志不坚强。

3.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之间的关系,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习上的压力、青春期的烦恼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1.社会因素

(1)观念影响。许多农村父母已很少在家种田种地,绝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孩子主要由祖辈管理和教育,他们的许多观念与思想跟现代社会可能不相适应了,导致孩子们所受的教育是矛盾的,使他们年幼的心灵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极有可能产生某些心理问题。
(2)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网络的影响。随着网吧在农村的小镇上兴起,再加上农村网吧管理的缺失、家长网络知识的贫乏,这其中的种种现象、种种矛盾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2.家庭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由于我们的许多农村父母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传统的,他们的文化层次和法律意识都比较差,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3.学习的压力

虽然国家已经进行了多次的教育改革,但最终的评价机构没有多大的改变。就中国目前的情况,人口这么多,中考、高考等考试还是最有效的评价、选拔人才的手段,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对分数的错误看法,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就必然会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学校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判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1)加强教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品质。学校应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给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心理保健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心理,改善心理认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注意对后进生进行心理疏导,增强对后进生的感情投资,从行源于:毕业论文理工www.618jyw.com
动上直接关心爱护后进生,善于发现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这些都是对学生有效的心理教育。
(2)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首先,保持校园环境净化。其次,设立心理教育专题板报。第

三、设立心理上健康教育咨询室。

(3)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学校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将心理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建立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搭建家、校共建平台,使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点亮他们的心灯,让他们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家教育部主管《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3]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4]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