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生不息让学生在合作深处碰撞出生生不息对话

更新时间:2024-02-17 点赞:32622 浏览:1468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学生手拉着手“一起走”达到双赢或多赢,其实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另一种注脚。小学语文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导航员”的作用,确保生生之间、主客体之间的有效碰撞和高质量的互补互促。
关键词:合作;搭车现象;零噪音信号;教师介入
有一句非洲格言说:“如果你想走得快,那么你就一个人走;如果你想走得远,那么就一起走。”所谓“一起走”是说团结协作,也是指双赢。当今世界,双赢是时展的主旋律。学生手拉着手“一起走”达到双赢或多赢,其实是对“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另一种注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视域之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这一理念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的确异彩纷呈,但也有颇多问题。例如,课堂混乱,异化为自由活动;生与生、师与师的碰撞交流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相互感染的氛围;盲目从众,充当“自由乘客”,使互补互促流于形式……鉴于此,本人以“如何走向合作的深处,让学生在合作的深处发生生生不息的对话”为研究方向,进行了课堂实验,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避免“搭车现象”,消除“自由乘客”

总是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包揽一切,而其他成员无所事事,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搭车现象”。那些逃避责任、与群体不能荣辱与共的学生就是所谓的“自由乘客”。当小组只有一项作业、只交一次报告或设计方案时,“搭车现象”就更为严重。另一方面,当表扬或鼓励的缕缕阳光频频洒播在优等生头上时,受到冷落的“自由乘客”就更为消极。其实,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以下提几点拙见,权当参考。
其一,建立个人责任。为确保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吃饱吃好”,教师应知道哪些学生需要帮助和鼓励。为此,应经常评估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如进行测验,随机挑选一些学生解释答案,彼此批改作业,运用所学解决不同的问题;随机挑选一份作业进行评分……这些举措看似平常,实则很好地建立了个人责任。特别是两个“随机”给学生以压力,避免他们把责任推诿给别人。
其二,当小组只交一份报告、作品或书面作业时,我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在其上面签名,以表示同意这份作业的结论。当然,如果不让每个成员解释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这样的签名将是徒劳无益的。可见,签名和解释答案的做法确实是根除“自由乘客”的一剂“良方”。
其三,以小组奖励或表扬促个体学习的内驱力。为了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以小组总体成绩决定奖励或认可的依据,而引入了基础分和提高分。事实上,引入基础分和提高分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小组赢得最大分值。这样,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重视小组奖励,才能创造一种积极互赖的学习情境,才能确保小组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之积极效应。这样,“搭车现象”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顽症”,就会在根本上予以根治。

二、零噪音信号及特殊认可简报

合作学习会带来比传统教学更大的噪音甚至混乱,这就自然要求在课堂管理上必须有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为保障。运用“零噪音信号”解决这一问题便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所谓“零噪音信号”是使全体学生停止谈话,全身心处于静止状态并全神贯注于教师的一种信号。如说“请注意”,摇铃或举起一只手。其中,举起一只手这一信号既方便又有效。因为这样做不需要教师抬高嗓门来讲话,也不必走到铃前才可发信号。更重要的是当教师举起一只手时,看到这一信号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会迅速传遍全班。
如何使“零噪音信号”更为有效呢?我们引入了附加分这一概念。上文提到的小组分是针对知识而言的,而附加分则针对非知识因素。例如,就针对“零噪音信号”而言,当教师用举手作为信号时,那么就要对在你举起手之后的第一个迅速停下来的全神贯注的小组给予特殊的认可(即给予附加分)。在班上给予特殊认可的方式就是运用一张表或海报来记录特殊认可的分数,并举行庆祝仪式。这样做非常有效,因为一句积极的评论固然有效,但如果以分数(即附加分)的形式记录下来则更有成效——附加分一定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动力。想想看:如果小组成员知道他们的努力将被认可,并被记录在特殊认可简报上,他们定会尽力并彼此鼓励去完成所期望的行为。
当然,这一办法不仅仅是针对“零噪音信号”的。对于合作学习的气氛、技能、团体凝聚力(包括对同伴的帮助、关注他人的愿望、观念和需要等)都可以引入附加分来对学生进行特殊的认可,以此创造富有成效的成功课堂。

三、教师的监控与介入

“不管哪个国家,哪个阶段的教育,哪一次的课程改革,教师的作用都不是削弱的,而是加强的,只是从什么角度来加强的问题”。如果放弃教师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的作用,合作学习势必会异化为自由活动。教师应该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一个高效的“促进者”……
1.观察控制。在合作学习小组之初,教师是很忙的。但无论多忙,应该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观察。比如:是否有避重就轻、应付差事的?是否有敢“啃硬骨头”的?是否有“搭车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618jyw.com
现象”或“自由乘客”?总之,不管是什么情况,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优秀教师的一个标志就是,在他们的课堂上,没有什么是偶然发生的。即便发生“不曾预约”的意外,那也恰恰是教师发挥“导航员”的有利时机。否则,将会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遗憾。
2.除正规的观察控制外,还可以采取录像观察,指定学生当观察员互相观察以及问卷调查观察等多种方式。例如:问卷调查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学生是否接受了个人责任和小组奖励?②学生是否朝着预定期望的目标努力?③学生对特殊认可简报的反应如何?④成功的标准定得是否适宜?……这样的做法为我们进行小组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3.提供帮助。在合作学习的某些时机,我们做到了适时点拨,于学生不疑处重敲一锤,在展示师生认识之间的“落差”时,令学生猛然发现疏漏之处。对于合作技能的训练,更需教授必要的技巧,特别是要跟学生一起重温完成作业的一些重要程序和策略。无论是知识目标,还是合作技能目标,我都引导学生使之和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最大程度地去促进、实现学习的正向迁移。
4.适时介入。在实验中,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除非是绝对需要,否则不要随便提供帮助。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伸出若隐若现的“牵着学生走”的手,那么学生往往会呈现出为了迎合老师而言不由衷的答问。这样的答问实则已抽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在具体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合作小组的成员由于瞄准的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常常会以他们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且答案不止一个。由此,教师何时介入成为学生真正互补互促的保证。适时适度的介入,才能保证学生的真体验、真理解、真合作。对于教师来说,知道何时不介入与选择何时介入,是合作学习乃至所有学习形式中最为灿烂的教学艺术。
每一个生命个体(包括教师)都应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我们需要合作,需要更多的人来抚平我们心灵的皱褶。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猛然发现:我们全都朝着自己所期待的那样成功了,那时也同样不应忘记,正是合作深处那生生不息的对话,才令更多的“我们”脱颖而出,成为“双赢和多赢”的真正受惠者。
参考文献:
[美]托德·维特克尔.优秀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