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拨动拨动审美情弦弹奏语文新曲站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5287 浏览:15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品味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内容,拨动学生的审美情弦,都是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新课程教材对语文审美教育的支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非常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特征凸显审美教育思维,无论是阅读鉴赏部分还是表达交流和名著导读内容,都选择文质兼美的中外名篇,侧重品味鉴赏、思考领悟、阅读理解,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包括选修部分的内容,从先秦诸子选读到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处处体现对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的重视,为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唤醒教师的审美意识是审美教育的前提

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老师要善于挖掘课本和课堂教学中的美,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用教师的拨弦之手,来拨动学生的审美情弦,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和人格的升华。
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提出了狠抓“双基”的口号,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那就是忽视了片面地强调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唤醒教师的审美意识,是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最基本条件。
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又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感悟能力,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

三、拨动学生的审美情弦是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

1、挖掘文本,寻找美育契机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其审美特质十分鲜明。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缩短作品与学生间的审美距离,让作品的美学性质与教师的感应之情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
语文课本中的美景、美情,处处可见,信手可得。象那苏辛词派的豪放苍凉,南唐后主的婉约幽雅;那故都秋色的清丽,月下荷塘的素淡朦胧;孔雀东南飞的凄婉爱情,窦娥六月飞雪的无奈抗争,契诃夫笔下那让人忍俊不禁的可怜可悲又可怕的套中人,巴尔扎克浓墨重彩塑造的吝啬鬼葛朗台等等。这些震人心弦的形象和诗情,都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好材料,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咀嚼鉴赏和思索深化,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对理想事业的渴望等一系列美好的素质,在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上予以美的教育和培养。

2、有情美读,体悟文章神韵

有情感地朗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依然一如既往地强调要重视诵读。美读,“就是通过口、眼、耳等各种感官,全身心进入文本,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激发审美创造、陶冶心志的一种审美阅读活动”。
正如叶圣陶曾指出:“叙事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法,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美读的目的就是要学生与作者心灵相通,读出“兴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有情感的“美读”,来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之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三者间的直接对话。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采取了“自读,听读,品读”的诵读教学,之后学生自然就有了感悟,第一次读,只觉得这是一篇很自然清新的写景文章,听读时觉得奇怪,好像老师读的有点忧郁,声音不高,语速又较慢。等他们结合老师补充介绍的创作背景再重新品读的时候,心里都“颇不宁静”起来,纷摘自:毕业论文免费下载www.618jyw.com
纷感叹,荷塘月色越是美丽,朱自清的哀伤越是清晰,很多学生一下就理解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所体现的无可言表的哀伤。有了探究兴趣,很快就发现了作品的意境美与作者的情趣追求,在明确了作品的圆形结构后,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和压抑。有个学生在课后感悟作业中写到:读《荷塘月色》,我也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月下荷塘,寻求了片刻的宁静之后,又无奈地回到纷繁芜杂少有知己的现实,那种寂寞,只有塘上的月色能懂吧。

3、披文入境,再现美情美景

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学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想象,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也需要想象。想象可以使审美对象不断具体、鲜明、生动,使审美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学作品通过想象而呈现出的优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韵致美、情境美、诗意美。
叶圣陶指出:读者“必须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感”,进而“领会著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新教材中有那么多文质兼美的作品,绘声绘色地描写和赞颂了自然美、生活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想象,融于自然中,融于生活中,去体验、去经历作品所创造的美。例如古代抒情散文的时候,所选的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例如教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结合作者陶渊明的个人经历和处境,带领学生披文入境,置身文中,我们只有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才能与作者共鸣,受到震撼。
情感体验的方法往往受到个体差异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要多从作品的表层感受深入到对作品字里行间所蕴涵的魅力体验。这样,融情入书,身历其境,才能真正有所得、有所获。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使学生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