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那一那一节节上不完课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30382 浏览:1422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上课的老师就会很注重对课堂时间的把握,以保证一节课的有头有尾,假如中间某个环节出现了一些问题,老师也会掐住预设环节的时间,尽量用简单解释、一笔带过的方式,或省略另一环节的方式,保持课堂的完整性。都说教学是不设防的,各门各派教学观念有区别,方式有区别,课堂结构也有区别,但是它们都指向了同一的教学理念和同一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导向,只要做到了这两点,教育教学的大方向就是正确的,而在保证方向的正确的基础上,何必刻意强化课堂的完整性呢?如果不故意强调课堂完整,而更重视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顺势的话,对教学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对意外作圆满处理

课堂上发生超出老师预设的意外,这种情形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俯拾即是,有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与老师的准备相异的问题,有的时候是课堂上出现了异物、异声等,还有的时候是由于学生因某一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对于这些情况,从处理的方式中,能看到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艺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师如何能够将“节外生枝”处理成“节外生姿”,这是需要教学智慧的,而这种智慧的发挥,又是需要充足的时间作保证的,如果不能打破时间限定、课堂完整等规则的控制,就很难圆满处理好课堂意外。
《散步》本是一篇自读课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导入、整体感悟、细致赏析和拓展发现,其中第三个步骤是教学的重点,我打算采取由学生自由发挥,我从中择机引导的方式展开,于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话,进行赏析。为了强化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我要求写在课本上,然后再照着念给大家听,有一个学生喜欢的句子是“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在旁边写道:“画面很温馨,母慈子孝,表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这句话是在我的设计之内的,于是我按照原来的设计,问他:“想象一下,当儿子长大以后,他会很温馨地背上‘我’吗?为什么?”学生很快回答:“会,因为他的父亲给他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是计划内答案,我又继续按照教案问:“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这样感动别人吗?”他想了想,出乎我意料地说:“不会。”我错愕了,不由自主地问:“为什么?”他说:“因为我周围都没有人这样做。”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学生的回答是真实的,并且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少,如果不继续追根究底,而后启发学生思想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却就此结束让另一个同学发言,就会丧失一个很好的引导机会,同时也不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我决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将这个意外变成同学们思维转化的契机:“可是你父亲老了,需要你的时候,你也不背他吗?”“我让他坐车。”“哦,你觉得坐车温馨还是背着温馨?”“都温馨。”“你不觉得他在你背上能感觉到你的体温吗?”“坐在车上他一样可以靠着我。”我由衷地赞赏他的回答:“所以现在要好好读书,为将来有车孝敬你们的父母打下一个好基础。同学们觉得他的回答怎样?”一阵掌声回应了我。这个意外的插源于:本科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曲,虽然多花了十分钟,导致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能全部讲完,但是使问题圆满回归了中心,成功实现了教学目标,付出一点代价是十分值得的。

二、对疑惑作详尽解读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其数量和难度通常都不是老师能够预测准确的,所以我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这个问题我只能用这么长时间?如果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讲述,学生还是听不懂,而预设的时间已经到了,我是否还要继续讲下去?讲,学生可能弄懂了,但是超时了;不讲,时间掐准了,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懂。要是我能够在一部分学生已经懂了的基础上,临时加进一两个例子,就会让不太明白的学生完全清楚,而又能够让已经明白的学生得到巩固,这时候把握时间的价值几乎为零,所以,我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讲,结果通常都会是上不成一节有头有尾的课,于是在公开课中,就会吃大亏,而教学效果却总是不错,这对现存死板僵硬的评课标准就是一种嘲讽,而对愿意钻研教学的老师就是一种打击。
曾经在上《桃花源记》的时候,我预设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要完成四个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流畅、准确地翻译全文;3.积累文言文词语;4.掌握一些特殊句式。应该说,要完成这四点,对于不喜欢预习的学生来说,内容还是蛮多的,除非走马观花地讲完,否则,想要作稍微深入一些的探讨,都会完不成。于是我刻意把第一个问题快速解决,快速进入第二环节,在检查全文翻译的时候,就出现了我前边所说的多处疑惑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我也想到了,学生在翻译中,肯定会提出一些关于字词、关于内容推敲等方面的状况,但是具体的处理就只能见子打子了。果然在翻译到“悉如外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争议,有同学认为“外人”是桃花源以外的人,也有人认为是跟渔人的生活年代所不同的时代的人,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又有同学对“要”和“邀”的通假产生疑惑:为什么今天就不能用通假字?我觉得通假字是文言文的重要内容,因此解开学生心中的这个疑惑是非常必要的,否则他们会一直心存疑虑,于是作了他们所能理解的解释……如此这般,这一节课只完成了“1”和“2”两个内容,但是,我认为,即使经过反思之后再上这一课,我还是会选择详尽解读的方式,宁可放弃完成四个内容的机会,也要解释清楚学生的疑惑才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对问题作延伸探究

上到一个争论点时下课,常会给学生带来课后的延续,这种时候,学生即使出了教室,也还能听到他们在讨论,有着意犹未尽之感,这种状态,与教师特意设置的课外拓展是不一样的,特意的设置,是教师人为的安排,是作业的约束,不是出于学生内心的自发需求,即使上课时老师注意到了顺从学生的意愿,但是其本质上还是老师的意志,不是学生的愿望。如果是学生在课上讨论或争论到一半,尚未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就下了课的话,学生就会在课后,产生比课堂上更为热烈的讨论,因为这时没有了老师在场的拘束,也没有了课堂纪律的制约,这种效果是不可多得的,也是拓展环节所不能带给学生的。
对语文课堂是否需要完整的问题,在经历了多年的教学摸索之后,我个人是持否定态度的。如公开课上强调课堂需要有头有尾,其实是对教学的一种误导,课应根据学生情况而继续,也应依照教学必要而跟进,所以,刻意追求完整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也是对教学本质的藐视。如果在评课时能够取消对课堂完整性的要求,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放开手脚,作出更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当对老师的约束减少时,当教学环境能够允许老师象鸟一样自由飞翔,如鱼一般洒脱跳跃的时候,语文教学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局面,我们将看到一个语文教育的春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