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误区走出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误区设计

更新时间:2024-04-12 点赞:12322 浏览:488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基于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教学情境
1671-489X(2013)13-0068-02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它能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拓宽信息容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目前语文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多媒体运用的误区。
误区一:直观性等同于重复教材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有的教师误认为直观性就等同于教材的屏幕再现,制作的课件主要是对教材文字、图片的一种简单重复再现。这样的课件,既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不出教师的教学智慧,缺乏使用价值。
那么,多媒体课件中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示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直观又高效的教学呢?
1)重组教材,强调重点内容。不少课文的篇幅都比较长,课文的重点学生不易把握,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筛选内容、重组教材,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老人的动作、语言描写是学习的抓手。教师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源于:论文怎么写www.618jyw.com
书上画出相应的句子,再通过媒体集中出示,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感悟老人清瘦、健康的特点,自信、豁达的品质,教学的重点就迎刃而解了。
2)残缺再现,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语文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不爱听也不会听,教学效果很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可检测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学习习惯。其实多媒体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如低年级的课文都比较简短,教师可以把整篇课文或某段文字打乱了顺序出示,让学生在认真朗读,或在认真听同学朗读的基础上排一排句子的顺序。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倾听,还能当场检测学习的效果,也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篇、段的意识,提升语文能力。
当然,这种残缺再现课文的形式是多样的,还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让学生填一填,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体悟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例如,《猴子种果树》是一篇段落结构形式非常相似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出示填空:“正当 的时候,一只 对猴子说:‘ 。’猴子一想:‘ 。’于是就 。”让学生根据这种结构把三段故事讲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续编故事。这样既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故事内容,理清了故事脉络,又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课文语言的能力,培养了想象力。学生会觉得这样的课堂很有趣,很有吸引力,这样的课件也就真正实现了价值。
3)艺术再现,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教材中不乏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每一次触摸那优美的语言,都会触动读者的情感之弦。如教师可以把《月光启蒙》中诗一般的语言用诗歌的形式出示,配上柔和的音乐和背景图片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也可以把文中的儿歌、童谣配上音乐唱一唱,无论是读者还是听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母亲的怀念之情都会油然而生。
误区二:形象性等同于欣赏图像、声音
多媒体技术能通过图像、声音等将原本只能想象的画面形象地显现出来,多角度多场景地呈现文本。但是,殊不知语文教学中不能以欣赏图像、声音来代替学生的想象。如《云房子》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有很高的大楼房,有很宽的大礼堂,也有一点点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这段话以打比方的手法写出了雨后天空中云朵的千姿百态,字里行间充满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喜欢出示一张张图片,有冬瓜形状的云、花朵形状的云、房子形状的云等,希望以形象的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这样做也会把学生宝贵的想象力、创造力框死在这几幅图片上。“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只能像这种花这样开吗?云房子到底是尖顶的还是平顶的?有没有烟囱呢?……学生对文本描绘的事物是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的,教师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象,描绘属于自己的画面。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特点呢?
1)冲破时空限制,弥补认知不足。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相关的认识,这对学生进入情境理解课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可以恰当地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就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将文本描写的情境重现在学生面前。如对《卧薪尝胆》中诸多的历史性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吴国和越国的地理位置,越国兵败会稽是怎么一回事,勾践夫妇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又是受的怎样的屈辱……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音像并茂的特点,把当时的地理位置、战局形势等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帮助他们理顺人物关系,又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调动已有经验,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基于旧知识的认知建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的起点并不是零。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作一种学习的资源和方法,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这座桥梁沟通起新旧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比如说,在教学《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时,可以出示以前学过的《说勤奋》《谈礼貌》等说明性文章,让学生了解这类文章一般都由提出观点、典型事例说理、强调观点三部分组成,从而掌握学习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以前玩过的景点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呈现,勾起学生回忆,营造一种如临其境的氛围,激发一种贴近生活的积极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学生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误区三:大容量性等同于包罗万象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大容量、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使时空得以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拓展知识并不是要把包罗万象的知识都在课堂上塞给学生。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既让学生观看动画片,看得抓耳挠腮、心痒难耐,又补充删掉的原著情节,弄得学生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一节课看似热热闹闹、很全面,却又都是蜻蜓点水、囫囵吞枣,学生对于文本根本没时间进行细致的品读。
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现代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优势呢?
1)有针对性,对症下药。一篇课文可补充的知识点、空白点有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都进行拓展。唯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理解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铺垫,才能对症下药。《理想的风筝》一课,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适当补充一些作者苏叔阳在“”期间受迫害时以及患上了癌症后写下的乐观坚强的文字:“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我要尽情享受,这五彩斑斓的生活,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让学生感受到苏叔阳放飞的不仅是亲手制作的风筝,更是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有延续性,深化学习。一篇好课文好似一把打开学生文学世界和心灵世界的钥匙。如何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用好这把钥匙是关键。如《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是由文言文翻译而来的,语言生动凝练,是一篇上好的白话译文。因此,学完课文后,不妨让学生趁热打铁读读原文,无需教师点拨,学生基本就能对照课文进行理解。通过这种延续性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掌握了一些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简单方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广大一线教师唯有走出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找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点,才能使多媒体真正成为高效课堂的“加速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