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创新意识关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革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理由要求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6145 浏览:13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对高职高专教育来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只有学会创新,懂得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国内在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

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
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教学资源短缺分散,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
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
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

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
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做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做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做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源于:科技论文www.618jyw.com
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二)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1.以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模块为框架,开发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标

通过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建立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分类,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项目课程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实践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作结构中的能力项目应与相应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每个能力项目既可作单元又可作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思想,又减少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并使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了柔性。

3.围绕工作任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