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焕发动态生成,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学术

更新时间:2024-02-24 点赞:34824 浏览:158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然后,要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分辨、选择、扬弃;最后适时调整预设,把师生互动和科学探索引向深入。从质疑、创意、意外、错误这四个角度出发,列举了驾驭生成资源、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做法。
关键词:科学;生成;生命活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初中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同时也要像绘画一样,留有一定的“余地”。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构建有生命力的科学课堂呢?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一、质疑,让个性在课堂中张扬

学生在认知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树立新观念时,其路径并不一定都像老师所想象预设的那样,他们所思考和感受的结果可能比我们预设的肤浅、片面,但也可能是更生动、更广泛。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宽容、平和、有爱心”,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要表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同时对于学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应加以敏锐地捕捉和发现,及时灵活地进行高屋建瓴的“查找”,把学生生成的有意义的问题当作动态生成的“课眼”,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程序或内容,最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
“天平的使用”分组实验时,我看到不少学生把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换错了,我就问:“它们的位置是这样放的吗?”我的反问提醒了学生,他们调整了位置。这时有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物左码右?”刚才错的学生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我。我随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他们从“人的右手使用习惯、天平的结构设计、专用托盘放砝码可使砝码不受污损”等方面做出了解释。满意之余,学生又有了新的疑惑:“为什么砝码是1、2、2、5规格配置?”“如果砝码生锈了,称出的质量会偏大还是偏小?”这些生成的问题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密切关系,我决定仍用“讨论共答”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高涨。

二、创意,让精彩在课堂中绽放

“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乃至正确的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学生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灵感,这时候,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让他们大胆发挥。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完全预知课堂教学的何时、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观念,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满足,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钟罩、发音盒、抽气机是探究“声音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的主要仪器,通过“大声—声音变轻—大声”的实验现象和“假如抽成真空”的推理假设,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时,程亮同学举手了:“老师,要是能让我们真切地看到气体的确是在被抽出来那该多好!”一个朴素的愿望,可我却没辙,教室里也没有往常热烈讨论的场景,十秒、二十秒……突然,我看到徐彬同学微微点着头,我示意让他说说,“先把燃着的木条放入玻璃罩,制造烟气,然后抽气,若烟出来了就可间接证明空气也出来了。”“对呀……”同学们纷纷为他的创意鼓掌。我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的?”他自信地回答:“您曾把燃着的木条放入空气对流演示仪,让我们观察火柴燃烧产生的烟的运动,从而领会空气的对流。”“是的。”我顺势教育学生:“平时做实验时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那样就会触类旁通。”

三、意外,让和谐在课堂中彰显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理解、互相尊重的融洽关系,哪怕是在发生意外时。一堂课,无论课前设计得多么完善,准备得多么充分,在实施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意外。当出现意外时,教师要冷静、机智、妥善地处理,把“麻烦”转化成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再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开展不同程度的自主探究,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用那些看似“离队”的意外,换回“和谐精彩”的课堂。
在研究“CO2密度与空气密度大小关系”这个问题时,学生们通过生活经验很快得出了结论,之后我设计了“在烧杯中放入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点燃后将一瓶CO2像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的实验,请学生猜想“哪支蜡烛先熄灭?”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下面一支先熄灭。”我请一位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结果居然是蜡烛自上而下熄灭!该生涨红了脸,“没事,再做一次吧。”在我的鼓励下,他又重做了一次,这次的现象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另一位学生也想来试试,结果两支蜡烛都不灭!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按理只有自下而上地熄灭才符合密度关系,为什么实验中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出现这三种结果都是正常的。”我镇定地说:“你们有没有留意三次实验时同学的操作?”“哦,是的,是有些不同。”学生们若有所悟:原来是倒的位置、倒的速度不同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结果。这一教学环节,我把实验的意外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用,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错误,让新知在课堂中深化

课堂随机生成的内容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正因为真实,错误就在所难免。于是我常告诫自己: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谬求真,把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的过程,把错误视为通向成功的阶梯,进而把它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起点,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它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教育价值是教材内容所无法企及的。因此,课堂上我从不轻易说学生错,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对错误的坦诚态度,而且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修正错误,消除疑惑,正确构建新知识。
我布置了“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哪些?”这个任务,话音未落,有一位学生就站起来回答:“感应电流方向与切割方向无关。”我很诧异,问他怎么这么快就下结论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刚才使灵敏电流表动起来的实验中,一个同学上来向右切割,一个同学上来向后切割,灵敏电流表的指针都朝右边偏转了。”我没有宣布对错,倒是学生们纷纷表态了:“我赞同。”“我不同意,刚才的探究中,一位同学是‘U形磁铁放在桌上,S极在上,N极在下。然后把矩形线圈的底边插入U形的凹处左右移动,指针发生偏动’,另一位同学是‘线圈不动,将U形磁铁的两级分居在线圈竖直导线的两侧,前后移动,指针发生偏转。他们两个选择的不是同一段导体’。”“是啊,现在的研究应是针对同一段导体的,不然就乱了。”“真要产生电流时总不能一会儿切割这条,一会儿切割另一条吧。”“刚才老师分析‘切割’时就是以其中某一条为研究对象的。”……通过争论,学生们进一步深化了对电磁感应概念的理解。一个错源于:论文要求www.618jyw.com
误成全了一次辨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课上得好,效果棒,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所谓“活”,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动态生成”。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的行程。”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个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必然会产生超出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学生在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教师得即时捕捉、果断整合,巧妙运用,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课堂呈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的景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构建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章维辉.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开放、预设与生成.物理教学探讨,2008(1):22-23.
王福军,钟剑明.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0):42-43.
[3]王丽萍.新课标下科学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教育艺术, 2007(12):68-69.
(作者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