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展外延式进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地方综合性进展路径

更新时间:2024-02-03 点赞:8270 浏览:241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毕业生论文www.618jyw.com
摘 要: 通过对我国西部某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1999—2006年)的发展定位、学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新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其发展情况的考察,描述和分析了案例大学在扩招中的外延式发展路径。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本科专业增设政策的放松是案例大学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重要外因,提升办学层次和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则是其选择外延式发展路径的内在动因。但相对而言,外部力量对案例大学发展路径选择的影响远大于内在因素,因此案例大学的发展路径选择具有“外生型”特征。
关键词: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
1673-8381(2013)03-0052-07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短短3年时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9年平均9%上升至2002年的15%,主要省份(区/市)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因位于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较为落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06年才接近15%。对该省而言,1999—2006年可以看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始阶段。
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一次新的“洗牌”,位于其中的每所院校都面临和经历了何去何从的选择与应对。本文以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本科教育发展实践为重点,深入剖析其发展路径,以探讨我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的发展路径选择问题。

一、 案例大学的发展概况

案例大学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西部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最初为私立大学,20世纪30年代,曾先后改组为省立大学和国立大学;20世纪40年代时,已有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到40年代末期,学校已成为当时国内外影响甚大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951—1958年,在政府“大学应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该大学(当时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进行了长达8年的院系调整,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航空系、林学系、土木工程系、铁道管理系等多个院系被调整到专门学院,或独立建制,组成新的专门学院或学校,母体大学则成为一所以基础学科为主,较为单纯的文理科综合大学。1958年,案例大学被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变为省属高校;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所在省唯一的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1999—2006年,案例大学发展迅速。1998年,学校有本科专业39个,学生5 658名;专科专业13个,学生2 300名;硕士学位点27个,博士学位点5个,研究生约2 000名,是一所以本专科教育为主的大学。到2006年,学校已拥有本科专业68个,本科生24 123名(含独立学院本科生11 035名);拥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达到8 000余名,成为一所包含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案例大学在此期间曾先后新增3所独立学院(其中一所于2003年停办),母体学校先后新增两个新校区(后通过土地置换为一个校区)。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的评估结论。本文将从发展思路、学生规模、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新专业增添等4个方面详细呈现案例大学在这期间本科教育的发展情况。

二、 案例大学大众化初期的本科教育

(一) 发展思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案例大学来讲是比较突然的,面对着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和环境变化,案例大学在匆忙中不断地调整着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这体现在1999至2003年间,学校几乎每年都会对定位和发展方向给出很不相同的表述。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领导在这段时间对大学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的思考是非常密集的。
1. 扩招,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之前,案例大学的发展较为平稳,该大学1998年所做的发展计划是预定在2000年前后将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由当时的5 658人发展到7 500人。而1999年,突然决定进行高等教育扩招,省级政府要求该大学当年就扩招600人,次年再扩招800人。实际上,1999年当年该校就被动扩招870人(增幅为54%),在校生数当年就达到了7 118人,与1998年所计划的2000年在校生规模仅相差382人。面对新的形势,案例大学对学校的发展计划做出了相应调整,“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扩大招生规模的需要,预计‘十五’期间使在校生规模扩大到10 000人”,并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思路:“取消专科,稳定本科,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在停止招收专科学生的当年即增设3个职业技术教育类本科专业,并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按照一般本科(二本批次)模式招收高职本科学生。
2. 积极增设本科专业,“重建综合性大学”。2000年,案例大学在专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为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扩大招生规模的要求,积极增设本科专业”。同时,时任校长提出“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该思路在此后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年,学校申请增设12个专业,其中7个获批增设;所申请的专业包括美术学和音乐学2个艺术类专业,交通工程和城市规划2个工科类专业以及社会体育(教育学类)和药学(药学类)专业,这些专业均是案例大学原有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2000年案例大学所在的Y省省政府核定案例大学增设专业的门类为哲学、经济学、法学(学类除外)、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理学和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
3. 增设应用性专业、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专业。2001年,案例大学做出“适当增设新专业,尤其是当地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性专业,增设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为此,学校申请增设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教育技术学等应用性专业,申请增设风险管理与精算、灾害学、景观建筑设计等目录外专业。从数据看,2001年学校申请增设19个本科专业,2002年申请增设14个专业,2003年申请增设20个专业,3年内共申请增设53个专业,19个获批。至此,案例大学本科专业数达到78个,较之1999年的47个增长了66%,其中包括目录外专业12个。4. 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建设研究型大学。2003年以后,案例大学先后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大学”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定位,遂确立了稳定本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学校的发展重心逐渐转移到研究生教育方面。2005年,案例大学撤销10个本科专业。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获得极大发展:到2006年,学校有硕士学位点150个,博士学位点50个,研究生8 000余人,较之2000年分别增长了4.6倍、9倍和3倍。

(二) 学生规模

较之1998年,案例大学及其二级学院1999—2005年间的本科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急剧扩张,其年度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变化情况见表1。
上表显示,1999年和2000年,案例大学招生规模急剧扩大,年招生增长比例分别为54%和29%,到2001年大学本部(不含二级学院)的规模已大致相当于1998年的两倍,即经过3年的扩招,案例大学的学生规模翻了一番,学校从一所本科生不到6 000人的大学发展为“万人”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案例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更为显著地表现在二级学院方面。此间,二级学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式发展。2000年,案例大学举办第一所二级学院,招生规模仅为465人;2003年,3所二级学院的学生人数已达6 434人,超过案例大学1998年的学生规模;2005年,二级学院(此时称“独立学院”)的规模已超过万人,接近当时案例大学本部的学生人数。

(三) 学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

学科专业是大学的基本学术单元,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科专业发展既包括学科点和专业个数的增加、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也包括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等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本研究主要考察案例大学本科专业的数量与结构的变化。
1. 专业数量急剧增长与骤然减少。1999—2004年,案例大学在6年里增设39个本科专业,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发展到78个,翻了一番,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数量;2005年,学校撤销10个专业,专业数量骤然下降而后稳定下来,其间学校的专业数变化情况如图1,但是从总量看,到2006年,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数量较1998年已增长28个,规模扩张显著。
2. 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在“重建综合性大学”的思路指导下,案例大学增设专业时追求学科齐全,新专业在9个学科门类“全面开花”,本科专业的学科门类扩张迅速,图2是其1998年和2005年的学科结构对照表。
图2显示,经过7年的发展,案例大学的学科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一,增加了教育学类(含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新增艺术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618jyw.com
类、学类专业,学科结构更加多元化。其二,各学科门类的比例有较大变化。2000年,理学、管理学、文学3类专业占案例大学全部专业的70%;2004年,工学和管理学专业所占比例提高明显(工科类专业所占比例达到16%,高于文学类专业所占比例),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成为案例大学最主要的学科。

(四) 新专业的学科基础及其发展态势

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挖掘潜力、提升学术水平、彰显学术成果是大学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学校要实现学术立校就需要既注重办学条件、组织机构等学科外制度的建设,又要注重学科内制度的建设,推进本科专业和学位点在学科范式、课程体系、学科优势与特色以及学术带头人和学术梯队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发展。具体到专业设置上,大学在增设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到原有的学科基础和学术潜力,专业增设后应不断提升其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本科专业而言,获准增设使专业发展在建制层面取得了合法性,但这仅仅是专业发展的起点。新增设的本科专业要继承和传递本学科的思想传统、理论体系与研究范式,培养出“科班”的专业人才,必须有清晰明确的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其课程体系应逻辑关系明确,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课程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科范式要求,且知识的宽度、深度和难度得当,这些学科内制度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完成。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案例大学在增设专业时较少考虑已有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追求学科齐全化或获得学科发展空间积极增设目录外或者学校分类属性之外的专业。学校新增设的39个专业中,具备学科基础的仅有15个文科、理科及其相应的管理类专业,这些专业可依托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但是,新增设的工学类、学类、艺术类、教育学类的24个专业则缺乏必要的学科基础。
从发展来看,截至2006年,案例大学1999—2004年新增设的39个本科专业总体上都不太理想。在案例大学2005年开展的新办专业校内评估中,专家指出,“新办专业普遍存在着7个方面的共性问题:第一,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难以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第二,专业建设组织不落实,专业负责人不明确;第三,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第四,新办专业的图书资料匮乏;第五,专业定位模糊,导致专业办学思想模糊,没有凸显自身优势和特色;第六,有的专业归属的院、系不明确;第七,教学计划在设计和执行上均存在问题”参见2005年案例大学评估办《专家组对新专业的评估意见》。。2005年学校所撤销的10个专业中,9个专业即为此间新增设的专业,学校撤销这9个专业的原因就在于“专业办学条件以及历年招生中第一志愿报考率、毕业生就业率、学生分流选择专业情况(不理想)”摘自案例大学2005年向教育部递交的专业撤销报告。。从学科方面看,环境科学、材料物理、城市规划等理科和工科类专业发展良好,禁毒学、文化产业管理、美术学等目录外或者学校学科类型外的专业发展不力。

三、 案例大学1999—2006年的发展路径及其选择机制

(一) 外延式的发展路径

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是组织发展的主要路径。大学的外延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规模、办学形式、校内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的变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可见性和现实性的特征上;内涵式发展则表现为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学术诚信、学术水平及学校潜力挖掘等传统(遗传)性和养成性的特征。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