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学改革运用型地方高校教学革新思路探讨大专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6918 浏览:2048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放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因此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观念;课程改革;国际竞争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现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稳步发展,初步完成了大众化的任务。但不少高校面临办学条件紧张、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投入不足,即经费投入不足、管理投入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精力投入不足。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其中培养和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一环。应用型高校是针对我国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主要渠道,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职责。

一、就业出现的新问题迫切要求应用型地方高校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本科毕业生的出路大体可分为考研、考公务员、进入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途径。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 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里,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十几万人选择“啃老”;工作达一年的工作满意率仅47%。《中国青年报》刊载的对天津 14 所高校的调查表明,“进编制”成为本届毕业生首选的职业规划,54.07%的人选择报考公务员、考虑进事业单位,58.66%的受访学生把“工作稳定程度”作为就业首先考虑的因素,甚至超过了“薪酬”。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就业与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专业选择存在两大明显的偏向:一是学校过分强调专业的宏观需求和培养规划,另一方面是学生过分关注专业的市场需求。在专业选择和就业上很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在市场短期利益诱导下的一种从众行为。由于“羊群效应”,个人不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成长道路,而是盲目跟随其他人的选择,比如从下表所显示的近三年湖南某商科院校会计和金融专业的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线来看(据招生办初步统计表,因没考虑未报道人数,与实际人数有细微出入),人数逐年攀升,录取分数也是该校排在前列的。大致程度上表现为盲从和缺乏个性,不注重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

二、应用型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环境制约

1.人才培养观念亟待转变

进入21世纪,本科生呈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征:掌握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但同时植根于中小学教育方式——让学生从小学开始(有些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各种“辅导班”。应试教育的烙印很深,在品格、人生目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大学之大,首先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组合的空间和能力,拓宽知识视野,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其次是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机制尚无成熟思路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真正融合的机制没有找到:教学工作的地位在大学远低于科研工作,以学术价值和水平作为衡量老师的主要尺度。现有评价机制下,绝大部分高校教师不得不把科研放在第一位,教学退居第二位,在地方高校常常是科研一票否决制,即所谓“教学只能解决温饱,科研可才能实现奔小康”。目前我们对教师的外在激励主要来自课时费(超课时)、质量工程(包括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课题等)的专项拨款等,职称晋升和岗位津贴基本上是激励科研。目前我们对学生的外在激励主要来自奖学金以及各种专项补助,也主要与学习成绩挂钩。

3.公共教育产业化导致教育有失公允

各种高收费的教育项目不断排挤基础教育,在教育产业化下,部分高等院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催生高收费教育,导致教育不公现象的加剧。各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大学的主要作用、功能和目的是培养人才,公益事业和非盈利机构是学校的本质所在。在教育产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包括私立大学在内的高等教育都不具有营利性。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高达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

7.27%,可见高等教育产业化忽视并高估了中国百姓的承受能力,与国情不匹配。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课程改革面临的思路

1.应用性课程与知识性课程如何协调

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着眼于培养各领域或各行业的领袖人物为己任,而不是技术精英。地方高校逐渐偏离原先注重基础理论的宗旨而日益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导致人文社科以及基础科学逐渐被边缘化,高等院校成了技能的训练场,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功能。随着生存压力的增加,被教育者常常功利和短视,希望得到技能,能尽快上手工作,减少用人单位的岗位培训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在大众化教育下,学生人数增加,也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困难,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美国有41%的高校的学生人数低于1000人,只有10%的高校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哈佛、耶鲁等大学在校生人数一般都不足2万人,普林斯顿大学在校生仅6000人,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能得以保证。而在我国很多教育工作者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甚至提出第四种能力,如男孩子喝酒的能力,女孩子化妆的能力,完全背离了“大学之道,在于明德”的理念。

2.探索新设方法类课程与传统理论类课程兼顾之道

大部分高校在现行的课程改革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基础理论类和思想观念类的课程淡化,课程设置偏重于技术类和方法类的课程。以国际贸易学为例,贸易技术、贸易理论的方法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球视野和国际化观念。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专业口径越来越小。当前大学里的课程依然是按照传统的知识进行分类设置,对跨学科学习及相应能力培养还缺乏必要的整体设计,无法实现互通。伴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全面崛起和走向世界的发展,要求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全球化市场环境,胜任跨国度、跨文化情境下的岗位,在全球商学人才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企业的人才需求不再局限于本地或本国人才,而是全球招募,这种趋势要求商学人才培养要与国际接轨,课程改革能与国际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相一致,使本校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