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刍议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刍议

更新时间:2024-04-07 点赞:12191 浏览:4856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要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合格公民为教学宗旨。信息技术教学以课堂为主,因此,抓紧课堂教学,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成为广大教师的研究课题。我现在就以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一点体会,对如何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协作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不仅仅是在中小学增加一门新课程,也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技术原理、网络及应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团结协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觉到,计算机网络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学生智力、能力、心理和谐、协调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优越性显现得更加充分。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到底需要学习什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不同知识的学习,达到各自不同的目标要求。例如可以由教师先提出问题,逐步过渡到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直到学生能自己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及要采取的对策和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帮着解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无论从最基本的文字输入、编辑排版,还是网页浏览制作、E-mail发送等,都需要经过实际动手操作完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来养成这种“动手”习惯,笔者在任教的这些年中,一直按照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由浅到深、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主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作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上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保持这种兴趣。笔者曾在第一堂讲授计算机组成的课上,先将一台计算机拆开,一件一件让学生拿在手里进行认识,再组装,然后五人一组,进行拆解、组装,而后发现,通过动手学生了解计算机的组成比直接讲解要快很多,记忆也更深刻。动手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习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过程中的一种巨大动力,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心理学研究指出,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一般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让学生乐于动手,能使学生养成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好习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采用自由创作的方法,比如在讲解Word中的制作电子刊时,不划定范围,自由发挥,用自己喜欢的知识制作,这样,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生兴趣深厚,作品也丰富多彩。学生从搜集资料、组织内容、版面设计到最后的制作,整个过程无一不带着学生自己的思想。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只有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在其中充当帮扶的角色,要保护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善于帮学生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能为学生潜能的发挥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向我们展示出了合作的重要性,学生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彼此的学习,互相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努力、合理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常常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设置教学任务,进行竞赛,最后点评。通过团队协作学习,大家相互勉励、共闯难关,学会如何关怀帮助他人,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时必须与其他人分工合作。对他们进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无疑对他们今后扮演好各自的社会角色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新课程结构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个新领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培养适合信息时代的能力型人才,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王爱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小学电教,2009(12)
俞晓.在学校教育中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贵州教育,2005(24)
[3]运用现代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10)
[4]郑欢科.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师),2010(5)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