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大众化论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6824 浏览:2065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定位不明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办学理念模糊、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人才培养层次不明等现象分析,提出明确办学理念、科学设置专业,突出人才培养层次的对策。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
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达到15%时为进入大众化阶段,而达到50%时为进入普及化阶段。日本另一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认为当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开始停滞不前,与此相反,非传统的成人学生却增长势头甚猛。他把这一发现称之为“后大众化”(Post-Massification)。很多专家认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必然伴随着多样化的发展。占绝大多数的普通地方高校在这一时期该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为此分析后大众化时期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需要以及学生需求,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等学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和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基础、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业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目前却在办学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办学理念模糊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办学的基本信念,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正确的办学理念是高校前进的动力和源泉,能为高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指引方向。但模糊、不清晰的办学理念很难指导出具有创新性的办学实践,很难办出特色鲜明的大学。部分高校对于办出什么样的高校,如何办好高校,缺乏实在内涵,发展路径与模式趋同,不能正确把握高校的发展方向。办学理念模糊进一步影响学校各方面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教学、管理思想落后等。

2.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严重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专业对学生的未来职业有定向作用。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在专业的设置上处于“你有我有”的雷同状况,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基本上是千篇一律,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可替代性很强,高校没有本专业的特色方向,这样很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校的专业设置如果没能体现出各校特色,人才培养单一,直接影响到各省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其培养人才的需求,也加剧大学毕业生的待业、失业,影响到社会发展。

3.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明

办学层次定位要与学校发展能级相结合,如果学校本身在当地就有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地位,按其原来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基础,这些学校自身内部具备一定的实力,同时地方政府财政具备条件,就更加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的层次。目前地方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模式单一,趋同现象严重;二是教育质量观单一,往往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教育质量;三是培养模式单一,与社会劳动力市场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形成严重的不平衡状况。

二、后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办学对策建议

1.办学理念关键在于创新与特色

一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办学经验,丰富地方高校办学理念。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历史,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增强办学能力,从而确立适合本校的办学理念。二是吸收优良传统,创新办学理念。鉴于每所院校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不同,各个地方院校的办学特色应具有多样性的展示空间。借鉴和学习他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但不能相互“克隆”办学特色。三是保持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学习与创新的基础上,注意保留体现本校的特点。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一所学校学科特色的形成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然而一旦形成就具有较持久的影响力。地方大学的学科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这是学校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学科专业设置应面向热点,重视应用,加强各层次人才的培养,满足地方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要,使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走出特色之路。各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校情对旧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进行改革,努力增强专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分析专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加快新兴学科专业的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学科。

3.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针对地方大学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的实际,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培养优秀人才与提高全民素质的统一。地方高校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首先,应协调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将人的能力和素质与就业导向结合起来,随时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灵活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将知识与能力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大学生需要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规范化,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不断增加复合类人才的比重,逐步提高人才的各方面能力。
参考文献:
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王尧.普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618jyw.com
通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3]艾克柔.开发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个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
(作者单位 桂林空军空降兵学院一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