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刍议刍议多元化背景下初中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6495 浏览:171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使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而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文化、价值观等融合在一起,社会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可见,在我国社会多元背景下,培养初中生道德能力成为了当今德育的必然要求,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1.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存在

1.1 多样的家庭生活。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家庭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并且影响着爱情婚姻观念。当今世界,初中生处在多样的家庭生活当中,既有勤俭持家、科学合理的理性消费,也存在着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的畸形消费;既有旅游、运动文明的休闲,也有;吸毒等低俗肮脏的活动;既有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也有暴力横生的父母教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学生对待金钱和消费的态度以及对于人生快乐意义的认识,并且家庭父母关系的好坏,也直接导致其道德的剧烈变化。
1.2 多元的校园情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进而带来了价值观念与思想领域的变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各国进行了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集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等发展成一个“文化森林”。而校园是价值传授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中小学生身处在多元文化的校园当中,这种环境无疑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3 多变的社会环境。随着传媒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手机、计算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纸媒、广电、互联网并存的大传媒时代。而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倾向于以网络为主,用手机、飞信、、博客、微博等进行的多元化交往方式。这种多元化的传媒和交往环境使中小学生获得更新、更多、更全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认知视野,为其选择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各种途径和方法。另外,在社会的多元环境下,中小学生很容易接触和了解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事件和新闻,对其身心成长也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道德选择: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道德选择能力是选择是培养中小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选择能力是人们依据自已所确立的道德标准、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在不断的道德实践过程中,进行自已道德人格塑造和社会生活改造的能力。有学者认为道德选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念的道德选择,在通过道德判断而形成的道德意识支配下,确立价值取向;二是行为的道德选择,就是在观念选择的指导下,对行为方式进行取舍。笔者认为,中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是在实际生活中面对道德问题时,根据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在一定的思维、意识、价值观的影响下,进行选择道德行为并付诸实施的能力。因此道德选择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

3.多元化:中小学生道德选择的遭遇

3.1 价值选择空间的扩大。当今世界是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各种价值取向混合在一起,中小学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冲击,价值选择的空间也逐渐扩大,但是,在价值空间扩大的同时,也加剧了其与中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中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道德选择时,由于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不足,难免会出现不理性的道德选择行为。一项有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表明,有64.10%的中小学生对“考试时发现有人”选择“视而不见”,有65.1%对“在道路上发现1元钱”选择“置之不理”,有部分中小学生则选择“占为已有”,认为这不是偷的、抢的,不存在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3.2 文化选择机会的增多。文化多元化给中小学生提供的选择机会大大增加,他们有机会接触并了解其他群体、阶层、民族、地域和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关于节日文化认同的调查中,中学生对圣诞节更感兴趣的占到了36.72%;对喜欢并经常观看的电影电视片,选择国产片的仅占27.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小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立场正在发生转移, 出现了追捧和崇拜,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正“淡化”。诚然每种文化都有其应该抛弃和提倡的理念,都有其糟粕和精华的部分,都有其庸俗和高尚的区别,这就需要中小学生自已进行理性的选择。
3.3 多端空间传媒的影射。随着传媒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每天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手机、电视、报纸、广播等可以了解到远方的社会不良事件,但是由于这些苦难和低俗带有间接性和日常性,也就使得一部分人认为他们都是与我们无关的陌生人,“他们的苦难与我无关,我们也无力帮助他们”。这样传媒多元化使中小学生接受了更多的间接知识、间接事件、间接灾难,但他们没有真正地体验过道德实践带来的情感,从而使得中小学生进行道德选择时可能显得十分“陌生”。 总之,由于多种传媒传播的多种信息使学生应接不暇,或心生麻痹而无所谓,或习以为常为冷漠,或信息量太大而遗忘快,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学生的道德视听,导致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出现选择性障碍。
3.4 “无身”社会交往的迷离。首先,网络交往是一种“无身”社交,在一定意义上是虚拟的,它可以遮盖人的真实身份,这种交往方式很容易使中小学生忘掉自已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做一些平时不可能做的,明显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事情;其次,手机、等具有匿名性特点,无法规范人们的言论真实性,中小学生有时候会把这种场景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做出欺骗的行为;再次,由于网络交往的“无身”性特点,一些中小学生会受到其他人传播不良信息的“污染”某些中小学生极有可能摆脱现实社会中人伦关系的束缚,丧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出现诸如随意公布他人隐私、不负责任的制造虚假信息等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

4.学校德育:提高中小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加速器

4.1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第一,开展道德法律讲座。中小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首先需要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心邀请知名校友和有经验的学者进行道德法律讲座,这样既可以发挥“名人”效应,也能使学生更多的获得道德法律知识,提高自身道德认知水平。第二,设置一定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也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道德选择时的处境。第

三、采用故事教学,开展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无疑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2 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道德选择能力的提高必须融合主体的情感,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让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已。首先摘自:毕业论文格式字体www.618jyw.com
,可以进社区、孤儿院、养老院等机构进行服务,让学生真真正正体验到自身行为给他人带给他人的快乐,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这样才会稳固初中生道德情感。其次,开展爱心捐助活动,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鼓励和引导初中生奉献自已的爱心,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品质。再次,组织学生去名校参观。学生看到名校学生的行为及表现,可以给自身树立一定的标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观念。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弘扬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可以建立诗社,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或者兴趣小组,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的文化精神,使其养成 以中国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网络的虚拟,隐蔽弱化了个体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以责任、诚信、理解、体谅为主题的集体活动,或者观看有关初中生网络犯罪的电影,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责任感,进而提高其道德选择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