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语文谈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3824 浏览:579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人们之于学习,懂得如何学习,不若爱好学习;而爱好学习,亦不若以学习为乐。此语言简意赅的指明学习的三重境界从低到高依次为:知、好、乐。爱因斯坦也曾有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古往今来,横贯中西,学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承认并肯定了兴趣在学问研究中举足重轻且无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与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集中表现为人们对于上述事物与活动的选择态度及情绪反应等方面。不难看出,兴趣亦是刺激并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与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以笔者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领域为例,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萌生并获取一种强烈的求知,而在此的驱使下,能够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进而成为“乐学”的飞跃与转变。
【关键词】教学;学生;方法
教学作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动,教师有必要亦有责任在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并认知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方法、态度及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寻找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点所在,进而培养其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消除并避免学生畏难情绪的出现,应一方面在整体上积极营造兼有和谐轻松,互助协作与愉快竞争特质的课堂氛围,一方面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并使其乐在其中。
当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及不同时机具体创设出不同风格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创设创新情境、美妙情境、竞争情境、问题情境等。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例,笔者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低年级开始,便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以促使其在预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学生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并学会善于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问题,以使其最终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预习《穷人》一文后,提出:为什么桑娜家中并无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船用的也是破帆,却还说她的家中温暖而舒适呢?且桑娜一家即使连自己都难以养活,又为何在其邻居西蒙死后,能够毫不犹豫的报其两个孩子回家抚养呢?对于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笔者并未给予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适当给予点拨,并在同学间开展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所在。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探究,一方面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思维的创造性与深刻性。不仅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得到了合理调动,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得到有效培养。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被调动的同时,不仅学会了尊重自己思维,还明白了坚持自己正确见解及批判吸收相悖观点中可采性的重要意义。

二、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其中“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旨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有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显然,若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情境创设与气氛调动,更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无处不在。这既要求教师尽可能使语文教学切实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再现生活场景与画面,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与思维方式去感悟生活点滴,品味世间百态,切实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的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而是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及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方面所坐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自己想保护环境的意念,并谈出自己保护环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谈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是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发展,并使学生在熏陶和感染中,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通过介绍环境的美和感人事件,让学生走进社会,发现社会的变革,引导学生把心目中的某些想法与感受给自己远方的朋友或亲戚以书信的方式去交流或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中运用书信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书信语言和口语的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期待与鼓励并用

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不仅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与对生活实践的融合兼而有之,更要求教师注重在贯穿始终的细节之处下功夫,而在这细节之处的土地上播下的最美好的种子又莫过于期待与鼓励的并存。
一方面,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热切而合理的期待,并被学生感知,那么学生必然会反馈出积极向上又喜悦乐观的正面情绪。例如在每次课后及每周的小结中,教师应在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可塑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的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更高一层次的期待;又如在批改作业时,亦可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上肯定与激励的话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师关切的眼神与期待的话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比其他年龄段人们更强烈也更急切的希望被肯定与被鼓励的渴求。所以这便要求教师尽量戴着“放大镜”去观察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心观察,认真留意,并对学生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每周的班会上,笔者会对进步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进步小明星”的照片张贴到“评比台”,由其担任下一周的“背书小督导”,还当众奖励其封面印有“奖”的练习本等小奖品,并让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以资鼓励。
当然,期待与鼓励的话语的适当性及合理性事先也要经过细心考量,实际应用时还要注重尺度的把握,学会期待得合情合理与鼓励得适时适度,同时注意避免“期待过高”或“厚此薄彼”等消极情形的出现。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兴趣,才有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可能。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更要辅以有效且适当的引导。语文作为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折射着社会生活的点滴。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将语文教学的辐射面与影响力比作一个圆,那么课堂教学就是圆的圆心,教师的期待与鼓励则是这个圆的半径,而这半径从容且深入开拓的便是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方面,笔者惟愿这个半径能延展得足够稳固也足够绵长,从而使这个圆的力量如涓涓细流般渗润并游走于生活的枝枝丫丫,丝丝脉脉,且源远流长,历久弥香。
参考文献:
王瑞丽.让自信打开学习语文的大门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9期
牛超.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618jyw.com
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5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