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预习如何组织语文课课内预习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17 点赞:31561 浏览:1449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总是听到语文老师调侃说:“语文学科在所有学科中地位低下,没有学生和家长重视,学生回家作业总是完成不好,要是布置预习、复习希望学生做好,那更是天方夜谭了。”虽是玩笑话,但事实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况,有时是因为学生没有时间做这一作业,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不会做这个作业,总觉得面又大,实效又不高,属于吃力不讨好。这样的现状之下,学生在第二天的上课中总会存在对文本不了解、对内容吃不透的问题,以致教师无法按时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作为语文老师,除了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外,还需要想一些办法来改变这样的现状。而诸多改善方法中,我以为可以考虑“课内预习”这一方法。
所谓“课内预习”就是将对课文的预习——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挪到课上来,既不占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又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预习的实效性,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那么,到底如何组织课内预习呢?

一、控制时间,把握难易

首先,需要教师“先行”。课内预习最关键的是需要控制时间的长短。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既然将预习放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就得将时间严格控制在五分到十分钟之内。教师要“先行”,就是教师在自己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备课时一定要合理分配学生预习和师生互动的时间。要自己先将课文读一遍,估计学生看一遍课文所需时间,然后设定给学生预习所需的时间。同时,教师一定要在每堂课之前设计好预习问题,不但要让学生在五到十分钟之内完成,也要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充分了解课文,完成文本、背景的预习,或者是完成一部分内容的预习。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要求教师给出不同的预习时间和不同的难度。例如,同样教学散文,像《背影》这样的容易读懂的散文可以就给学生五分钟,让学生朗读全文,把握词语,读出思念的情感即可。而像《幽径悲剧》这样难度较高的文章,就要给足十分钟,让学生不但要掌握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还要多看几遍,把握文章中深蕴的作者的悲痛和悲愤的情感。
“先行”除了控制好学生的预习时间外,还要根据文章的具体难度先设定问题,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和难易,要做到让学生在五到十分钟之内大致了解课文,完成文本、相关内容的预习。文章长的、难的就让学生回答一到两个题,短的、简单的就要求回答题三到四个题。仍以教学《背影》为例,教师可以在五分钟的课堂预习中要求学生做到把握文中所写的事件。可以提出“文章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是写背影的,那么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哪次最详细?我哭了几次?为什么哭?”这样浅显的问题,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就可以完全掌握,对主题也能探知一二。而难度较高的文章如《幽径悲剧》就只要学生看完全文,说说“怎样的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即可,问题不宜过多。但是因为在课内预习,所以很多文章的背景的了解就得由教师补充。像《小石潭记》中作者柳宗元的被贬谪的经历就得教师补充。
其次,得要教师“舍得”。教师要“舍得”时间,一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既然将预习放在课堂上完成,那么就得将时间尽量控制在五分到十五分钟之内,如果要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可以适当放宽时间。
教师要“舍得”放手。课堂上留给学生预习时段,剩下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上课,可能会导致课堂上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全讲,所以教师要舍得,舍得放弃一些不是很难的问题,舍得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课文的初步感知,只在学生有疑难时、在课文精彩处教师再出手。《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倡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而这些素养的培养在预习这样的工作中效果会更明显。教师的“舍得”也许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指导方法,引导实践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想要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较好的了解,就一定要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做好预习工作,而在这个工作中,教师的指导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指导学生习得读的方法。一要明确如何切入阅读。阅读文章,学生要尽快了解课文,就需要一个切入点,而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在早期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标题入手,要学会审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文章标题透露的信息。议论类课文的标题往往是全文的论点或论题,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叙事类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最后一课》;或是线索,如《背影》;或是主要人物,如《孔乙己》。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标题设计几个问题,模版可以是:什么是……?为什么……?怎么样……?如《最后一课》可以设计诸如:谁上最后一课?谁听最后一课?为什么上最后一课?最后一课上得怎么样?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阅读有了方向,再说是学生自己出的题,他们会更感兴趣一些。
二要指导如何深入阅读。阅读文章时要注意阅读的层次,要不断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内涵。之前所说学生自行设计问题就是一个深入阅读的方法,而且是自己设定阅读和前进的方向。预习中教师设定的问题,一般也是由浅入深,问题一般从文章的内容到作者的情感再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些问题的回答也是一条逐渐深入的学路。此外,要深入阅读还要关注文章的重点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章的第一段往往是引出下文的主要内容或观点的,一般文章的感情基调或文章倾向也会出现。最后一段往往是文章的总结,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题一般在这里出现,学生多读几遍也有利于深入把握文章。
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
教师在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具体指导。除了要求体把握文章的大意,抓住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切入阅读,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圈点勾画的工作。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要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利用一套自己能够理解的、能代表某方面意义的符号在文章的字、词、句段上做些圈点勾画。还要引导学生做到文章尽量读三遍,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划出自己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第二遍读书的时候就要划出重要的句子,如过渡句、主旨句、优美的句子等等;第三遍读书的时候就该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阅读较长的课文时,一般将第一遍和第二遍阅读合并在一起完成。再次,要指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
一是指导学生用好各种文本资源。因为是课内预习,所以对于有些难度的、或是背景复杂的课文,教师可以提供相应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依据这些文本参考资料好好把握这些文章的内涵。当然学生在预习中遇到不会读的字词、难解的字词可以由学生通过词典解决。除了这“一查”,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三看”的工作,即看课文,看课释,看课后练习。尤其是课后练习,在预习中所起的引领、提示作用不可小觑。教材的编写者们精心设计了课后的练习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往往从内容、语言、主题等方面由浅入深地提问,学生预习课文时不妨先看一看,先想一想。当然,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关注不一定要求学生马上回答出来,而是看过问题后往往就可以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和意图。
二是指导学生用好身边同学资源。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预习过程中,教师如果给出较难的问题,就可以“给学生群体一个共同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遇到问题能协商解决,能通过沟通解决群体内的冲突,对各个人分担的任务进行群体加工,对活动的成效共同进行评估”。这样,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完成预习的任务和要求,能更好地达成预习的目标,增强预习的效果。

三、科学反馈,提高实效

首先,要积极优化巡视发现,善于把握学生预习动态。在整个预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巡视,做好指导工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可以“虚视”、“虚听”,即在班中随意地走动,在走动中捕捉学生阅读情况的动态,以便全面了解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难度。教师也可以“实视”、“实听”,即教师对某一组或某几组定点关注,甚至可以参与讨论、评价,深入了解本组学生对文章的看法,了解预习的进程,了解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把握学生的动态。
其次,要合理运用检测手段,适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想要提高预习实效,光学生自己看、自己回答是不能很好地体现效果的,所以预习一定要有检测,用问答来了解学生预习达到的程度,以便教师做好相应的教学调整,否则将取不到实际效果。即使是预习,也可以有分类,有竞争。每次结束预习后还可以设置附加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不至于没事可做。以《鼎湖山听泉》为例,教师在全体学生的预习工作中提出问题:找出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句子。文章较长,学生看完一遍就需四五分钟,所以就提一个问题。但是有些学生是速度较快的,那就可以提出另一个附加题,如,请另写一句描写鼎湖山的泉水的句子。这样就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文章有更多的认识,也可以提高学生对描写句子的认识,但同时又不会造成另外一些学生和他们在课文理解上的脱节。这样的多重设计可以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事情。预习完成后,教师一定要学生起来回答所问的问题,让学生对自己的预习工作有个了解和总结。
课内预习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前提。课内预习这一环节落实到位,课堂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曹志红,语文教师,现居江苏苏州。责任编校:黄碧斋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