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素养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31244 浏览:1444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语文素养是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提出的。在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亦提出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要求。本文将试从新课标在义务教育小学部分的语文素养要求说起,探讨新标准的意义与实施新标准的原则。
【关键词】 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 意义 原则
1006-5962(2013)02(b)-0161-01
针对小学语文的特殊性,新课标制定了符合小学生自身发展规律的发展要求。首先,新课标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写字量做了阶段性调整。在1~2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与旧课标相比,其认字量和会写的字都有所减少。在3~4年级,要求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会写的字数比旧课标要求减少400字。到5~6年级,新课标删掉旧版“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由此,语文教学从以往的大额任务量变成小学阶段性的任务分配。这样按照不同年龄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调整不同年级学生的写字要求,不仅更符合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也更有利于循序渐进的结构优化。适量的课堂内容与课业要求不仅能减少学生课业压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认识世界的快乐的窗户。其次,针对小学生基础学年的特点,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扎根传统:学生要学写毛笔字。1~3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掌握硬笔书写方法,并能熟练地书写正楷字。从3年级开始,由硬笔过渡到软硬兼学。在新课标中,公布了3~9年级的毛笔书法的要求:3~4年级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还要能够用毛笔临摹。5~6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正楷字。7~9年级的学生要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小学生还在学字阶段,在这一阶段,好的执笔与读书习惯的养成可以受用终身。正像常言所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字如其人。一方面,习字的过程更是提升自身气质的过程。在日益科技化的时代,写字在很多方面已经被“打字”所代替。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缺失,更是历史文化的消退。学习书法,在文笔运行中感悟书法的美。另一方面,书法的学习,亦可谓是一场爱国教育。从热爱书写到热爱汉字,从文化符号到语言文化,在书写中体验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体验中,更加热爱祖国母亲。当然,这只是语文素养培养的一方面,真正的语文素养不仅是写字、书法,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不仅要“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此中,有连个关键词:一是“能力”,一是“发展”。这一标准的提出,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文字积累、文章阅读。思维发展与口语交际等能力的要求是将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并对学生的今后发展起奠基作用的多功能性的教育体系。语文成为一种关乎关乎发展的能力,语文能力成为发展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这一课标的提出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正如张志公先生说的:“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宇文程度,就得需要教师自己有本钱。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者,必定将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是学生有惑可解,有业能受,有道可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水平发展。对于“语文”这一科目自身而言,这一要求的提出也是语文发挥了这一学科的多重复合功能,将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具体来说,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语文知识是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多的能力都要以基础要素的掌握为前提。无字不成词,无词难成句,只有基础要素的防范并熟练地掌握才能在运用中信手拈来。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是关键。孩子从牙牙学语开始,一切语言都是在模仿,只有积累得多,可学习的素材多,可运用的才能满足语言的需要。语言的积累是个过程,其过程在于生活的点滴。一方面,要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另一方面,要增加阅读量,扩大对外部世界的接触。
第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方法。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习惯。与其他科目不同,语文学习不是短时间内可以看见效果的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是解对一道题那样容易,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无意中有意地学习,才能培养出语文能力。
第四,发散的思维是目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如果只靠单一的模仿,那么语文的学习终究只是一台复印机。只有在模仿的时候形成一种发散的思维,学会思考,才能将死的东西学活,在固定的程式上有所创新、发展。
第五,细腻的语文情感是结果。语文情感包括很多方面,如爱国热情、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格修养等。语文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让语文成为运用娴熟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基础上的升华,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肩负在语文教育上的更重大的责任。
小结
语文素养的提出,纠正了以往语文教学中忽视的语文教学目标,导致语文自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同其在育人方面的能力被忽视,语文在教育体系中的奠基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语文素养这一要求为今后的语文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与目标。
注释
①《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0页.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618jyw.com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③《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 张志公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