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创设创设理由情境活用小组讨论

更新时间:2024-02-29 点赞:33995 浏览:15749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之一。要实现小组讨论既热烈又有效,创设好讨论情境是关键。本文从“引用名人故事、用好教材个案、编演小品游戏以及攫取身边资源”等角度,阐述如何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小组讨论 有效课堂
“活”而“有效”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永恒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的改革,重点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于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最后由教师聚散归纳”的这一课堂教学模式纷纷“粉墨登场”。然而,通过校际间的教学观摩、交流反馈,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往往在组织小组讨论时,要么讨论虚设,要么流于形式,难于取得实质性效果。其实,小组讨论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话、辩论等,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改革参与者的我,针对“小组讨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本人以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创设好问题讨论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学生潜能,往往能使小姐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下浅谈个人的几点粗浅做法,旨在抛砖引玉。

一、引用相关故事,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中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真理,而是教给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即引导学生自己研究学问。他指出:“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任务,而这些道理又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恰当的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并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真理”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这样,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生成新知,感悟“真理”,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二、用好教材个例,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人教版《思想品德》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不再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等学习内容有机整合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以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统筹设计教材结构。”教材中的知识性罗列的成分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删减,大量增加了与青少年生活密切相关的个案及与之相对应的悬疑性问题的设计,具有较丰富的信息容量和富有哲理性、感染力的阅读材料。教材“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
为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方位地融入教材、提升认识,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整合教材中有可操作性并具教育意义的典型材料,将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环节的策划上,而不是知识点的解释上;其次,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兴趣等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立足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要充分用好新教材中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比一比”、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等小栏目,帮助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领会,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真正体现“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只有这样,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最终实现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

三、攫取身边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中探究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要达成这一目标:一方面,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应该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及时、恰当地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问题,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在教《善于尊重他人》这一课时,教学预设是用课本中的“陶行之的四块糖”和“萧伯纳的傲慢”等故事穿插教学进程。恰巧,课前,班长跑到我办公室向我告状,经了解,原来科代表陈平要交作业,说没做完,陈平随口嘟囔一句“像乌龟一样”。认为这是陈平对他的人格侮辱,就冲过去推了陈平一下,结果两人纠缠起来。
了解事情真相后,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改变了原先的教学预设,课堂上,我简要陈述了陈平和俩课前发生纠缠一事,并要求学生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小组讨论:①陈平、为什么会发生纠缠?②你怎么看待陈平或的这般做法?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尊重他人?
因为教学情境来源于学生身边,问题也由情境引发,所以学生的讨论格外热烈,学生的发言紧扣主题,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到做人的道理。特别是两名当事人也参与了问题讨论,通过学习、交流和教师的适时点拨,他们都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当堂做到了“化干戈为玉帛”。

四、编演小品游戏,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道德实践可以在课外进行,学生通过在社会、家庭和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实践,寻找到道德情感体验。但这种做法存在着“费时长,学生实践的效果参差不齐,讨论的主题不好集中”等不足。如果我们将要求学生实践的内容编成“剧本”或“游戏”移至课堂上“演出”,虽然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不如课外实践的深刻,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通过表演有了初步体验后,再组织讨论,就可以保证小组讨论的主题更容易集中、过程更具针对性、结果更加有效,最终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交流的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个性的表达、创造性的解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符合未来人才发展的需要,它应当成为“杜绝无效、减少低效、促进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韩震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问题教学》 郑金洲主编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3月

3.《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论》 鞠文灿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4.《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学论》 冯年华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

(作者地址: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