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缰绳整合教学内容应抓住语文缰绳如何

更新时间:2023-12-18 点赞:19218 浏览:83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问题:为整合而整合,遮蔽了教学内容的语文价值,即陷入“去语文”沼泽之中。笔者认为,整合教学应紧紧抓住“语文”缰绳,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整合,紧守语文本位。为此,笔者主张,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实现整合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整合;核心语文价值
1002-7661(2013)05-144-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摒弃了传统的单篇教学的做法,将语文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缓和课时相对不足的矛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但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为整合而整合,“拾到篮里都是菜”,遮蔽了教学内容的语文价值,即陷入“去语文”的沼泽。笔者认为,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整合教学的价值。

一、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语文课文自身的整体性、丰富性以及隐秘性和具体教学需要的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局部性、明晰性无疑是一对矛盾。在一节课里,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教学设计应该把握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我们教师应有这样一个清晰的意识:一个整合文本哪些是值得教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得到梳理的。笔者认为,咬定“言语”不放松,确立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

1、语言表达乃“语文”之根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首先它是一种工具,有谁在生活中能不运用语文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语文的核心就是“表达”,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表达”。教师应该首选整合文本中的“语言表达价值”作为自己的教学立意。
如教学《背影》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这篇文章所叙的事情普通,为什么这么打动人呢?学生都说“父亲努力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最为感人。并适时把以前学过的课文《最后一课》《蜡烛》《散步》整合进去。学生们最为感动的画面是,《最后一课》结尾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宣布散学、《蜡烛》中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三跪三爬、《散步》结尾我和妻子背母亲儿子等。我再追问:为什么它最为感人?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角度去思考。其实它们都巧妙地运用了塑造“知觉造型”这一打动人的表达技巧。然后再让学生去仿写一个画面,学生都觉得挺有收获的。
王尚文先生反复强调,要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语文学习的“牛鼻子”。李海林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是通过这么一个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的过程,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就是言语智慧。只要我们找到它,并由此整合文本,就能让学生在新奇的感觉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2、思维训练靠“语文”之力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思维训练要靠“语文”之力,方能行之有效。
如整合教学《羚羊木雕》《风筝》《散步》的写作启示。我引导学生思考:本来是送礼物,张之路为什么“改造”成孩子之间呢?还“虚构”孩子被成人逼着要回礼物呢?莫怀戚为什么“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还“虚构”背母亲呢?鲁迅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反对他的兄弟糊风筝这件事呢?总之,三位作者都有意“改造”事实,如同同学们说某某的作文是“假”的“编”的。作家为什么要这样“编”呢?其实暗合了一条文艺理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说:“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古人讲过:作意要紧,不要耽于事实。
语文教材中不少选文,是语言的典范,且是思维的典范。只要我们发现它,靠“语文”之力整合文本,就能使课堂永远朝着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的方向发展。

3、人文熏陶因“语文”而成

《课标》指出,“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人文熏陶不能“泛语文化”,“空心化”,要因“语文”而成。
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孔乙己》中叙述视角是小伙计,以前学过的《最后一课》叙述视角是小弗郎士,《我的叔叔于勒》叙述视角是“我”,为什么中外大家都选择未成年人来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课堂上众说纷纭。从小说的叙述视角的选择角度来整合这三篇小说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写作匠心。
被标为“定篇”(王荣生语)的文本,“人文熏陶”是教学此类“经典”的要义。我们只要由“语文”整合文本,就能让学生真正受到启迪。

二、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切不可担心合能力不足而“越俎代庖”,失去整合的价值。如何进行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呢?笔者认为,怀特海的“过程三段”(浪漫-精确-综合)很适合整合教学。以《桃花源记》《石壕吏》《背影》《蜡烛》整合教学为例。

1、浪漫阶段(整体泛泛感受)

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一个核心的“语文”问题,以此问笼罩整合文本的教学。学生确立的问题是:有人说以上四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冷血动物”,他们似乎毫不动情,真的吗?

2、精确阶段(局部细致咀嚼)

对此问的回答,就必须细化到对每一文本的精确分析,进行反复细致的咀嚼。《桃花源记》中“乃大惊”“皆叹惋”;《石壕吏》中“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不说“征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背影》中“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蜡烛》中对蜡烛的来历的交代、对围巾黑色的说明、对连天炮火的渲染等。

3、综合阶段(整体深入理解)

最后,学生回到整体,达成对这个问题的整体解答:以上四篇文章的作者不是“冷血动物”,他们都很有情感的倾向性,他们的“感情从情节和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恩格斯语),冷静叙述中饱含作者的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比渲染、铺张、形容更打动人。可以说,有节制的叙述胜过抒情。
整合教学相比传统的单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是大势所趋。整合教学中一定要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从语文的角度进行整合,紧守语文本位。为此,笔者重申,在整合过程中应该明确整合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立足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实现整合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3]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版.
[5] 王荣生,李海林.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版.
[6] 干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