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正确处理正确处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矛盾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2124 浏览:475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源于: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新课程理念的主导之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现在的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影响着教师的发展,干扰着学生的兴趣。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矛盾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活动与内容的矛盾

就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而言,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设计活动,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但在教学中,却出现了活动“走过场”,刻意追求活动次数与学生参与人数,特意搞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笑料等现象,这种单纯追求活动形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个人活动、小组活动还是集体活动,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因为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活动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不能过于形式化。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围绕社会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活动。这些活动要能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看法,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掌握教材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结合教材重难点,精心安排,让学生经过课堂活动后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教材滞后与注重时政的矛盾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体现较强的时代信息,就必须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课程改革虽然尽力使教材与现实接近,但教材的修订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这种相对滞后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教材与时政的结合,从生活中提取丰富的教学素材,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这样才能体现出思想品德课鲜明的时代性和生命活力。从近年来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看,试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把时政热点引入课堂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考试检测的需要。

三、“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矛盾

“教教材”,就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反映的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学观念,这背离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用教材教”,就是把教材当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重组、处理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用教材教”要求教师不能把教材当圣旨,要根据“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需要调整教材,总而言之,就是要灵活运用教材。处理教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社会热点,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的矛盾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教育,是注重开发、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提高的教育。考试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尺子,是促进学生反思总结的手段,是选拔学生较公平的标准。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是目前学校考核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在考试面前,教师、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教师、学生都要想方设法应对考试。素质教育与应试并非水火不容,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可以实现“双赢”。例如,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按照中设置的模式给学生进行小结与归纳,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耳、动情的基础上,掌握考试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提高应试所需的技巧,搭起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的桥梁。

五、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两者是互补的。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前精心的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重视预设,在课前要对教学任务有明确、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一旦出现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我们不要拘泥于课前准备,须灵活应对。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会成为我们课堂的精彩之举!

六、多媒体运用与教师讲授之间的矛盾

多媒体集图画、文字、声音、影像于一体,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生动、直观、形象,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技能起着促进作用。但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性、情感性等学科特点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需要教师体态语言对学生情绪的调控。机械的多媒体展示,不仅不能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更不能实现因材施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更难落实。因此,要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目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师生间的交流都是现代课堂必需的内容,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
(责任编辑 袁 妮)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