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探究地理课堂中式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5754 浏览:119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我通过对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发现探究式学习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发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从兴趣探究、问题探究、探究有什么意义几方面论述如何体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
【关键词】兴趣 问题 意义 探究式学习
1674-4810(2013)04-0135-01
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多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一个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地理学习侧重于结论而忽略了过程。这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感觉到累。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以来,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一、兴趣探究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定的问题对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就有兴趣去探究,问题会牵引着他们进入探究过程。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提高预设问题的有效性。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与时俱进源于:论文开题报告www.618jyw.com
,关注时事热点新闻。如:我在讲“山地的形成”时,给学生展示了大家熟悉的喜马拉雅山景观图,引导学生学习为什么水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呢?让学生模拟实验:褶皱的形成过程,用不同的书代表地层,形成地层模型,两只手缓缓向移动,观察因此产生的地层模型的形态转变。通过实践,学生对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地较好。地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怎会不感兴趣呢?

二、问题探究

我们在学习时,有些问题需要探究,有些陈述性知识,像概念、定义书本上有现成的就不用探究,有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的,或者图表能直接读出来的就没有必要设置成探究题。我认为探究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问题设计要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要探究的教学内容要服务于课本知识体系,要看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如讲“厄尔尼诺”这部分内容时,以探究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探索地理的运动规律等,而不是仅局限于材料本身。同时,教师也可以选取相关知识内容,如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的影响,对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相互作用。
第二,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设计要从高中生的地理知识水平、能力结构出发,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所得。如讲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时,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以设置成探究题,让学生通过看图、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形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三、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别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第四,将教学难点转化为一系列问题,问题要层次递进,先易后难,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推动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形成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如在“讲非洲的气候”时,我就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1)热带大陆的成因;(2)气候带南北对称分布的原因;(3)马达加斯加岛东岸雨林气候成因。最后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描述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要描述气温、降水和特殊点等。

三、意义探究

新课改要求我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有意义探究是指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的探究,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探究式学习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掌握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的过程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问题时注重探究的过程,体现科学探究的逻辑顺序,通过有意义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如我在讲自然地理时特别重视地理过程的探究:让学生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的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城市化过程、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等。
总之,探究式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式学习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但我们也不能每一节课都设置成探究学习,那样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学生的实际采取多种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