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培养学生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上主动提理由习惯

更新时间:2024-01-17 点赞:35347 浏览:1596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仍困惑着大多数人,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尽管当今信息、网络非常发达,人们试着用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等去改变,但是有的缺乏耐心,有的缺乏持之以恒……如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第一怕课堂,第二怕老师,因为只有在课堂,也只有老师可能会让他(她)失去小皇帝(小公主)的傲气,甚至会更惨烈……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心理不就是这样的吗?学生永远是学生,必须得听老师的话,用它驾驭课堂、驾驭学生。
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揭示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等。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接受式学习,常常是老师提出已成定论的理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个理论成功地解决问题、解释现象,即大功告成。老师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是:对教材毫无疑义,能解出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而解题能力差、总要提问的学生当然不是好学生。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学会探究”“乐于探究”,那么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尽全力解答学生的疑惑。

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思维能力是问题意识的基础,要让学生在数学课中产生问题,教师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用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生活中各种现象的习惯,从中发现问题。教师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提问和思维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让学生学会提问。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具体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因势利导地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促使他们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求知欲,从而激发质疑的兴趣,趣中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课堂上留出问题空间,让学生产生问题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作为教师,确实要解答学生的疑难,消除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但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应在获得结论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解决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以产生新的问题终。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要留有余地,生成要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充分的活动空间,能够畅所欲言,产生新的灵感、新的想象和新的创意,甚至是各种异想天开的想法和问题。没有必要将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完全可以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学生摘自: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这实际上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手段。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惧怕犯错误的心理是阻碍问题意识萌发的重要因素。学生如果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触动思维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无从谈起,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也就不复存在。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敢问、多问,只要是自己疑惑的都可以问。二是让学生相互解疑,其实有的问题学生也能相互解答,老师对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和主动解答问题的学生都要给予鼓励。要有意识地关注羞于课堂发言的学生和“后进生”,要预留问题给他们。其次改变课堂教学绝对的“话语权威”的角色,应平等、善意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探索、交流。力求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从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质疑问难,使数学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对学生提出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教师都不应泼冷水,横加指责,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自信,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莫让问题止于教师,问题意识强的学生,往往会有偏离常人思维习惯的倾向。对此,教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容忍和支持。对于学生提出的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面对自身不足,而不是似是而非的搪塞。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崇拜,这种似是而非的回答,往往会中止其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可能被束之高阁。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并认真思考学生的提问,与学生共同研讨和思考,而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和露短的氛围大有好处。

四、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其提出更多问题

好奇心人皆有之,激发好奇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措施。但教学实践中,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并没有转化为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悉心保护学生创新求异的本能和,不能教条地、机械地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衡量他们,而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赞赏他们的奇思异想,允许出错,并创造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如课堂上可经常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问题时,教师都认真解答,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走近学生,共同探讨他们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努力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数学知识的积极探索者。
〔责任编辑:高照〕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