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为例以“醛性质和运用”为例谈有效课堂构建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29861 浏览:13369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构建有效课堂,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探寻最佳切入点,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知识,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巩固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有效课堂;教材;知识 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现以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4第三单元“醛的性质和应用”的教学为例,谈有效课堂的构建。

一、探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一)钻研教材,确定起点

有效的教材钻研要求教师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科指导意见》,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教学设计按照化学知识的学科逻辑、事物的发展逻辑、学习活动的心理逻辑,分析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案例1: “醛的性质和应用”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醛、羟酸间的转化关系;根据有机化合物组成和结构的特点,认识加成、取代和消去反应;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醛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事物的安全使用问题。活动与探究建议:醛基的检验。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认识醛的组成和结构特点;通过乙醛的性质探究,了解醛的性质及用途;了解甲醛等常见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归纳醛等重要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理解缩聚反应的特点,能正确书写常见缩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化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应用于实际生活,因此教学中要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化学的趣味和作用。
案例2:“醛的性质和应用”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热水瓶瓶胆,提出问题:你知道热水瓶的瓶胆为何如此光亮么?
[学生回答](提到瓶胆上镀银,并抓住机会设问)
[设问] 瓶胆是玻璃的,那么这层银又是怎么镀上去的呢?原来是一类有机物的功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类烃的衍生物——醛。
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开信息接收通道。

(三)合理过渡,适时展开

在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这个过程是在教师头脑中进行的,是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过程。本节内容以前,在醇的性质学习中,学生已经学过“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知识,可以由此展开。
案例3:乙醛性质学习的过渡
[提问] 醛的概念我们曾经接触过,请大家回忆,在哪里我们曾经接触过醛?
[学生思考回答] 乙醇氧化生成乙醛
[学生练习] 写出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二、体现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知识

(一)把握结构决定性质的学习方法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在有机化学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决定醛类主要性质的结构是醛基,所以本节课堂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醛基的结构决定其性质”这一核心思想。
案例4:乙醛的性质(加成反应)
紧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主线,采取对比法,先分析醛基中的碳氧双键和碳碳双键有类似之处,把碳碳双键与氢气加成反应的原理迁移到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中。
[师]展示乙醛的分子结构模型,提出问题:乙醛有几种化学键?
[生]4种:碳碳单键、碳氧双键、两种碳源于:论文网站www.618jyw.com
氢键
[师] 观察醛基,猜想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键容易断裂?
[生]碳氧双键,与碳氧双键相连的碳氢键。
[师]官能团中有一个C=O双键,同学们可以想象C=O的内部结构和C=C是类似的,结合CH2=CH2的有关性质,能否推测出醛基可能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应该能发生加成反应
[师] 醛基的加成与C=C的加成相类似,请根据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写出乙醛与氢气加成的化学方程式。

(二)以探究实验为载体,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放热等现象。这些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还能够驱使他们探寻原理,灵活应用。本节教材中“银镜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最具代表性的实验之一,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该实验的载体作用,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目的,了解实验过程的注意点,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实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5:乙醛的性质(实验探究)
进行分组探究银镜反应实验过程中,设计如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1.为什么银氨溶液要现用现配制?2.银氨溶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3.为什么必须用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4.为什么有的同学得到的现象是黑色疏松的沉淀而不是光亮的银镜?

5.实验结束后的试管壁上附着的银镜应该怎样洗涤?

进行乙醛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探究时,设计下列问题:①如何配制新制的Cu(OH)2溶液?②加热至沸腾过程中沉淀颜色如何变化?
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看到自己制出的银镜时,当他们观察到加热过程中颜色的变化时,心情特别激动,探究原理的更加强烈,对问题讨论更积极、更具体。

三、强化知识结构,巩固认知结构

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是教育心理学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两个重要因素。化学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了化学学科的知识结构;而认知结构是学生在感知和理解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心理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联系与深入,帮助学生形成坚固的认知结构。

(一)横向对比

对比是理解知识过程的核心,通过对比,可以揭示化学知识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事实,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的本质。通过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醛类物质的检验方法。
案例6: 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对比

(二)纵向讨论

有机物种类繁多,但由于同系物的存在,而同系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相似的,这就是普遍性。因此,在学习时只要认真弄懂一种或几种化合物,就可推知其他同系物的性质,从而把庞大的有机物体系化和规律化。但是,任何特殊性都不能完全包括在普遍性之中,学习中要善于在有机物的特殊性中发现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学科素养的主渠道。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每一节课都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教师“教的有效”,学生“学的愉悦”,仍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S].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7.
[3]葛喜潭.从“卤代烃”的教学谈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11):14-17.
责任编辑 余 华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