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

更新时间:2024-02-10 点赞:5853 浏览:191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说实话,一直以来,我对“活动式”语文教学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所谓了解,也只能算是浅尝辄止,学习不够,研究不够,思考不够。可是,就在担任学校教学能手评委的过程中,我对“活动式”语文教学突然有了一种灵动,这种灵动来自于那些精彩的课堂教学。
在那些精彩的课堂上,我看到了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看到了化解教学重难点的活动,也看到了带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可谓是教学活动化;仔细揣摩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不是盲动,不是虚动,不是滥动,而是充满了课情与学情、渗透了一定教学理念的活动,可谓是活动教学化。由此,我感悟到了“活动”的内涵,它既是一种教学形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过程。说到底,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就是寻求高效教学的过程,就是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更多老师关注了教学的整个过程,少了花架子,少了表演,少了作秀,从“教的课堂”转为“学的课堂”,从“热闹的课堂”转为“有效的课堂”,这不能不说,是“活动式”语文教学的思想,带给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上的巨大改变。

一、“活动式”语文教学的特色

1. 体现在教学观念的转变上。作为一种教学观,语文“活动式”教学视语文教学过程,尤其视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活动是建立平等、、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具体到一堂课,语文“活动式”教学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适时、适量、适度、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化解教学的重难点,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语文教育教学。
2. 体现在教学形式的转变上。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语文“活动式”教学视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活动因子,如活动画面的描述,活动内容的总结,活动情境的欣赏,活动理想的建构、分析、思考等等。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发掘利用课内、课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子,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当然,“活动式”只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形式,将其绝对化,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都是不对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富含的活动因素不同,所以有的内容很适合活动形式,有的内容不太适合活动形式。
3. 体现在教学行为的转变上。首先是研究教材的行为转变。传统备课,教材是静态的知识结构,教师讲、源于:论文模板www.618jyw.com
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活动式教学,教材是动态的活动因子,备课坚持“活”的方针,重心围绕“动”字做文章,设法科学提取,有机组合,灵巧激活,力求活动的参与程度高,思维程度深,探求空间大,创意机会多,实践收益大,以便活动中交,活动中学,活动中用,活动中求进步、求发展。
4. 体现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上。首先,教师要放低姿态,放下架子,以亲和的言行,真诚地贴近学生,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学生才愿动起来,才会动起来。否则,学生不配合你,你就动不起来。成为学生的欣赏者、合作者、辅助者、学习者,作为活动设计的组织者,教师须有、平等的作风和人格魅力。从能的角度看,学生在不少活动方面的能力并不比教师差,教师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能者为师的活动机制,迫使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向学生学习,借力于学生,让学生互动,学生教育学生,这是活动教育的智慧,也是活动教育的艺术。有人不欣赏、不愿意尝试“活动式”教学,原因之一是不愿意或是难以转变原有的教师角色。
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力量、主要承担者、主要责任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利及心理空间的中心。只有教师自觉放权,自觉让位,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动起来,新型师生关系才可能建立。
第三,构建宽松、、平等、友善、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活动教学中讲求策略。引而不发,沉着多诱,以学生的发现感悟为贵,不以自己的认知体验替代学生;言语力求幽默风趣,营造安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及时的鼓励、激发,做好欣赏者和学习者。

二、“活动式”语文教学的外显

1. “活动式”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读书。其实,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一经朗读,学生就能心领神会,而且通过朗读,更具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学生心灵的作用。它往往比单纯的讲解、分析更能使人体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们一直提倡在语文教学中少讲语文知识,淡化分析讲解,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课文语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文本的言语形式,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认为这一点,在李传秀、赵红霞、申宏伟、庞慧玲老师的课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李传秀老师执教的《迪斯尼与米老鼠》一课,围绕识字的目标,分四个层次进行了读的训练,巧妙地解决了读文与识字的关系。首先根据学生年龄小、文章篇幅长的特点,进行了有价值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接下来采用自由读的方式,给了学生一个自检自练的平台,然后以一个考一考为由的指导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字音和断句的问题,最后的分自然段检查读,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的读达到了准确、自然、流畅,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识字的任务。
赵红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也把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一遍遍地练习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感情朗读,一堂课下来,学生完整性的读文不少于7遍,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获取了语文知识和能力。
申宏伟老师执教的《花儿学校》一课,同样以读为主线,层层深入,落实阅读目标,突破阅读重难点。这节课由最开始的检查预习读文情况(初步了解学生的字音、断句等问题,纠正问题),到把重点段1、2、6自然段读充分、读好(借助分隔符、个别读、仿读、赛读),再到最后的同桌检查读,将近用了15分钟,给了学生充分的读文时间,我们也高兴的听到,学生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庞慧玲老师执教的《大孔雀蛾的晚会》一课,抓住课文内容有趣易懂、文字准确优美的特点,避开了讲解,安排了学生自由读、检查读、针对问题句段读、感情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我想,这节课是“长文短教”最典型的一个课例,也是效果最佳的一个课例,它为高年级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引了一个方向。
综合以上4位老师在教学中的可取做法以及取得的可喜效果,我想说,课堂上充盈着琅琅的读书声,才能让人品出阅读教学的真正味道。
2. “活动式”语文教学的精髓在于体验。其实,在语文课上,我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多少,还在于展现并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可能比学习的最后结果还要重要。因为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产生了情感,还扩展和彰显了生命的价值。从这几节语文课来看,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知识的了解由模糊到具体。如,申宏伟老师执教的《花儿学校》一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学生们介绍作者“泰戈尔”,仅有两个学生尝试着回答,而且回答得不够全面。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泰戈尔,老师适时地出示了他的照片及简介,并让学生阅读。可以说,有了这个学习的经历,以后绝大多数学生会记住泰戈尔。
第二,对内容的体验由简单到丰富。如,薛欣竹老师执教的《蜘蛛》一课,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蜘蛛的特点,即“最聪明”;在进一步读文的过程中,又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了解蜘蛛的聪明,即“结网”和“斗敌”;在接下来的研读和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批一批到画一画,再到小组内交流,学生经历了从体验到认知,从再体验、再认知到深度体验的过程。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学生对蜘蛛结网过程的认识,由对文字表象的理解到简单绘画的呈现,从表面到深层,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第三,对方法的指导由无法到有法。如,赵红霞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在写字指导的环节,呈现了两个层次:一是难写、易错的字重范写和反馈,二是写字速度的提高重策略(每个字在屏幕上只停留15秒)。这样一来,学生写字的质和量都得到了保证。很显然,学生写字在这里经历了“不会”到“会”、“不好”到“好”、“慢”到“快”的过程,而在写字方法上,学生经历了由无法到有法的过程。
3. “活动式”语文教学的推进在于评价。好的评价可以对学生学习语文起到指导、启迪和激励的作用。在赵红霞、申宏伟、李传秀、薛欣竹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教学评价的独特魅力,她们的评价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用评价语言肯定语文学习方法。如,薛欣竹老师执教的《蜘蛛》一课,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有学生这样理解道:“这个辛勤的蜘蛛被逼进堡垒中,那只强大的蜘蛛为什么没有跟进堡垒呢?肯定是这个堡垒中有手脚,所以大家想想,网都能那么精细,而堡垒呢?肯定有机关暗道。”面对学生的回答,薛老师没有简单地评价对与错,而是巧妙地说道:“不论是哪一只蜘蛛获胜,它们的才能都令我们赞叹。”其实,这是老师在激励学生发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将其视为一种教学资源——借助个别学生的阅读成果,开拓全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境界。
第二,用评价语言客观纠正学习中的偏差。如,“挺好的,就是有一个词没有敢读。”“声音再洪亮点,你就是最棒的。”这样的评价,老师能够客观地对待学生在学习中的偏差,这是老师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行为,非常值得提倡。
我们对“活动式”教学还处于探索之中,还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未被我们开发。但不管怎样,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在“活动式”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的的确确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这种改变,一定会迎来教学改革的春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