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逆反心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逆反心理生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5861 浏览:158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逆反心理是宣传教育活动中一种常见的心态,它使人们变得固执、偏激,无法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本文从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来看待解决这一问题,探寻逆反心理在宣传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案,回应了当前宣传阵线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逆反心理 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实践中,部分受众会出现逆反心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逆反”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事情所作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心理学认为,逆反心理是受众在接受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定式在特定的情形下产生认知和信息的对立,导致受众产生与宣传教育的目的相对立的情绪和行动意向。
逆反心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就是指,少数人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活动冷漠、抵触乃至接受、宣传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种心态。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逆反心理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对正面宣传作反向思考

一些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活动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历史上、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也不能够从中国当前的国情出发,客观全面地把握现实,而是片面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之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对资本主义价值观产生认同

一些人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自由、人权、市场经济等基本问题缺乏正确认识,比如:一些人认为只有轮流执政、全民直接选举的政治制度才能称得上是真、真自由,而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民情和政治文化传统,也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对宣传教育产生冷漠和抵触情绪

有逆反心理的受众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活动十分冷淡和抵触,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大而空、形式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对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极少数人甚至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充满好奇,以至于主动摘自:毕业论文目录www.618jyw.com
搜寻、接触境外媒体中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内容。

二、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受众个人因素、传播方法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与现实相脱节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当前社会还面临着贫富差距过大、贪污腐败、分配不公等问题,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感召力。另外,少数领导干部在任时,大谈马列主义、清正廉洁,但是不多久就因贪污腐败东窗事发,这些腐败分子不仅玷污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也让群众在理论与现实的对比中对党的指导思想产生了怀疑。
而一些理论工作者却仍旧满足于照本宣科,所写的文章流于形式,不能够使群众真正信服。特别是在“两课”教学活动中,形式呆板,内容乏味的缺点依然存在,在很多学生看来学习“两课”就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等同于“假”、“大”、“空”,对马克思的印象也成了板着脸整天一本正经的书呆子。其实,马克思既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导师,又是一名热情如火的斗士。年轻时代的马克思在大学期间也曾有喝酒、打,甚至参加过校内斗殴,并因此被打伤了左眼。此外,他还是一位写情书的高手,他给爱妻燕妮写的情书至今读来仍让人觉得情深意重。

(二)内容呆板缺乏吸引力

当前,马克思主义学习和宣传工作过于强调形式,而不注重活动本身的“吸引力”。一谈到政治学习,党员群众就心不甘情不愿,而很多领导却把这种现象归结于群众的政治觉悟低,参与不积极,如果每次政治学习都是传达文件、轮流读报纸,谁又能提得起兴趣呢?
再比如党报的发行工作,行政强制发行的方式常遭基层干部群众诟病。作为党报,每个党组织都应该订阅以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作为党员每个人都应该阅读党报以领会党委的精神,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最近一些地方的党报发行变了味,据《新京报》报道,河南省南阳市强迫老师订阅《南阳日报》,即便一家三口都是老师也必须人手一份,很多乡镇学校一周才能送一次报纸,报纸一送来直接就被送进了废品回收站。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应该全部归咎于群众的政治觉悟不高吗?绝对不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一份报纸办得读者喜欢,争相传阅,那么还有必要采用强制订阅这种极端的做法吗?事实上,在很多地方,党报已经成了当地领导的起居录,成了十足的“媚体”,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论调也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在我国滋长、蔓延。而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之后,中国又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实施“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
他们除了通过电影、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和污蔑外,还利用经济和技术的优势,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宣传资本主义奢靡的生活方式,嘲笑社会主义价值观,宣扬个人英雄主义,挑拨不同阶层、民族之间的关系,制造思想上的混乱。
这些行为,有的是明目张胆地进行,有的则是通过海量的商品输入,暗中腐蚀人们的思想,试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少数群众受此蛊惑,逐渐放弃了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坚持,转而相信所谓的西式和自由,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逆反心理。

三、消减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民生问题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②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③强调:“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④
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借助宣传、教育、灌输等手段让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要注重实践绩效,对于那些影响面甚广、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如果只强调解释说明,而不尽快想办法解决的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只能沦为“空谈”。 在某种意义上,“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只有解决了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人民群众才会信服党的理论,才能从根本上消减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二)增强宣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宣传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传播内容,避免空谈世事、寻章摘句地进行说教,让大众产生敬而远之的感觉。歌曲、电影、电视剧等流行的文化元素都应该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工具,让群众在享受文艺作品时,不知不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
反观当下,一些媒体,包括部分党报党刊,肆意夸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对于出现的问题则是能躲就躲,能掩就掩。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充满了陈词滥调,空洞无物,让人读起来味如嚼蜡。
笔者曾经访问了一位小学图书管理员,当提起某党报时,她说学校图书室被强制订阅了五份,但是报纸一送到就堆在图书室的一角,堆不下了就当废纸卖了。当然这并不是说,报纸内容就没有一点可读性而是读者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被淹没在了文山会海之中了,造成阅读不便。长此以往,形成了刻板印象,这份报纸再送来就没有人看了。
另外,一些报纸充满了说教,但是人的本性是向往自由的,对说教充满了天然的反感,感觉自己好像是一个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孩子,无论什么事都得在大人的指导下做事,这也是让群众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重视“免疫”方法运用

传播学研究表明,“两面提示”的传播方法,即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能够使受众在遇到对立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同时,由于传播内容显得更加客观、全面,因此可以增强说服力,减轻受众的逆反心理。这种类似接种疫苗的方法,被成为“免疫”方法。
当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以信息、物流为纽带的“地球村”。作为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迎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思潮,应该积极地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封堵。
有选择性地让群众接触一些国际媒体,不仅可以通过“免疫”方法增强受众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而且由于打消了人们的“好奇心”,从而消除了滋生逆反心理的土壤。
参考文献:
熊巧.《南阳数教师称被迫订报8年》[N].《新京报》,2010年1月7日(A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3页.
[3]《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4]《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摘自:毕业论文范例www.618jyw.com
作者简介:邵奇(1983—),男,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淮北日报社记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