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浅谈语文读写教学,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前言

更新时间:2024-03-05 点赞:32510 浏览:1475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小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主题肤浅甜腻,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想,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抓好语文课中的读写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 读写教学 作源于:毕业设计论文总结www.618jyw.com
文能力
目前,小学生的作文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主题肤浅甜腻,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本人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想,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抓好语文课中的读写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一、通过解释课题入手,培养学生审题、拟题能力

我认为学习每一篇文章,释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课题是文章的字眼。命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课文是以事物名称、特点命题,如《夕照》《鲸》等;有的课文是以文章内容来命题的,如《飞夺泸定桥》;有的是以事情发生的时间来命题,如《十六年前的回忆》;还有的引用文中重点词句命题,如《开国大典》。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命题方法,掌握文章的命题艺术,更好地从已知的发掘未知的,全面理解课题的意思以及课题对表达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审题、拟题能力。如《金色的鱼钩》一课,课题含意十分深刻,学生对题意不易弄懂。我采取先理解文意在释题。也就是说,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的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理解“鱼钩”实际指什么?为什么说这鱼钩是“金色的”?学生很快就会弄懂课题的含义,认识其命题艺术是以物命题,借物喻人。进一步体会出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作文打好基础。

二、分析课文材料的联系,培养学生选材、组材的能力

每一篇课文都是由一定的材料联系起来的,集中表现出本文的中心思想。因此,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各部分材料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拿九年义务教材第九册的《小英雄雨来》说吧,我的做法是:1. 先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给每部分课文列出三种不同的小标题。其中的一种是:①游泳本领高;②上夜校念书;③掩护李大叔;④与鬼子做斗争;⑤河沿上的声;⑥雨来没有死。从标题顺序中让学生理解课文时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弄懂文章的写作思路。2. 教师点明第一部分写的游泳本领高与第六部分写雨来没有死(脱险)是伏笔照应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说出其余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通过学生充分读议后,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雨来上夜校念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了他的信念,成为推动他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鬼子做斗争的巨大动力,以至他被鬼子威逼,毒打,恐吓也毫不屈服,表现了抗日儿童特有的机智和勇敢,所以得到了人们“有志不在年高”的赞扬。从而了解了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突出中心的作用。3. 让学生总结材料、组材四个要点:要围绕中心选材;要根据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材料的顺序;要依据中心确定详略;要注意前后照应。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一组选材不当、排列错乱、详略颠倒的作文提纲作为反面教材,让学生依据中心进行评议修改,在训练中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到的怎样选材和组材的知识,逐渐培养学生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今后作文中的选材和组材的能力。

三、加强品词析词句的训练,培养学生理解文章中心的能力

往往一篇好的作品,其中不乏优美词语和句段,其写得精彩的原因就在于它遣词造句,连段成篇能完美地表现文章的中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第三、四、五自然段,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划出文中写得好的词句,并说说好在哪里。通过个人品味,小组评论,学生一致认为:“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能写出总理工作细致认真;“花生米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而增加了分量”。就能够写出总理生活的俭朴。“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能写出总理严谨的生活作风。又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自然段时,我也让学生品析“人们心情沉痛……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段话。好在它准确用词,突出中心。有谁在“无声地指挥”,其实没有人指挥,但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站直”身体,“摘下帽子,都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再现了当时首都百万人民群众自发地汇集长安街送别总理灵车的悲痛场面,表达了全国人民无限崇敬、深切怀念周总理这一中心。从而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突出文章的中心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认认真真地落实到遣词造句、连段成篇之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四、探究课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领悟写作技巧能力

一篇成功的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精心思考,周密设计,且采用巧妙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意思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比如《登山》一文中,我在讲读课文后提问:“列宁为了看日出,不畏艰险,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当他终于登山山顶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很高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适时引读第三大段课文。文中却没有出现写“高兴”的字词,学生惘然。引导学生阅读品味,知道这段话写的是列宁登上山顶时看到的日出壮观景象。我就点明:这是作者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方法抒写出人物内心喜悦的感情,比直接写“列宁心里很高兴”具体生动多了。因此,学生顿悟,脸上露出获得新知的愉悦。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布置小练笔:假如今天你考试得了满分或者是获得了奖励,你肯定是非常高兴地回去告诉家人的?可是,我要求在文中不能出现“高兴”这类词语,你有没有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呢?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写“出了校门,我一蹦三跳地赶回家。”有的写“呀!千万不要忘了带试卷回家啊,爸妈看到它,肯定会夸我是个争气的乖孩子。”学生都能从动作、心理、环境等方面描写出自己取得好成绩时的愉快心情,能真正地掌握写作技巧,克服了过去作文呆板的现象,弥补过去作文中的不足。
由此可见,阅读是对知识的吸收,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只有在阅读中不断吸收,才能更好运用于写作。所以,抓好课堂中的读写教学,确实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一条新举措。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