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生让学生自己读憧书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13145 浏览:57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H319
初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乃至人文素养。建构语言感悟能力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一堂语文课仅仅引导学生理解某一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以课文为范本引导学生如何去读懂其他课文乃至整本书。语文教学要开启学生的感悟之门,让学生领略门外更为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由自在地遨游在文章的海洋中。

一、正确处理教师讲与学生读的关系。

书应该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而不应该是老师讲懂的。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了应试,便过多的停留在给学生讲解生字新词、理清层次结构、解析思想内涵上,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低效甚至于封闭的状态。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引导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就要正确把握教师讲与学生读之间的关系,讲是为了促进读,讲是为了引导读,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读思维能力。讲是为了不讲、少讲,课文的生字新词、文章思路、中心思想等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懂想通。如果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一味是教师讲,把什么都像把东西塞进袋子一样塞进学生脑袋,那是极其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讲得越多,学生读的时间越少、思考的时间越少,这就适得其反。
教师的讲是为学生读服务的。讲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或结论,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获得阅读感悟。教师就必须注重于巧妙设疑,巧妙点拨,问题不要全由老师提出,要多让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不是老师为主,而要以学生为主。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才由老师指导或讲授。显然,学生自读才是理解课文的入口,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疑点,读出见解,读出感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懂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读出方法,读出能力,读出素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将课内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本体地位。

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感悟真情、质疑问难、拓展迁移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不要让老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思考,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尽量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如教学抒情散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培养语感,积累词语。
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我讲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多读少讲,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课上,我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其次,我还让学生从课文文本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的方式进入作者的世界。最后,我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一个关于秋景的片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组织能力。文章学完后,学生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以及迎春图来展示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我想学生能理解得如此深透,完全是自读所得,充分体现自主阅读的效果。

三、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以读为主,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读书、善于读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让学生在文字的咀嚼与品味中真正领悟课文。
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①与文本对话:如"课文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的主题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句含义深邃?我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哪些?等等。
还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与文本对话:如记叙文,可以思考"记叙了什么事或哪些事?""为什么记叙这件事或这些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件事或这些事的?""为什么用这样的顺序?""写了什么人或哪些人?""写出了这人或这些人的什么性格特点?""写这些事和这些人是为了表现什么?""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用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如议论文可以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联系的?""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运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如说明文,可以思考"本文说明了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说明了什么特征?""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顺序?""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运用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等等。
②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怎样体现的?"等等。
③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份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给学生更多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感情的交融、心灵的相通、教与学共进、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实践证明,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就能更好的促使学生主动地读,乐意地读,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使语文教学真正做到高效优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