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丰盈唤醒词语灵性丰盈语文课堂要求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21502 浏览:955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我们以整合的意识、立体的设计,努力开掘词语教学新的天地,让我们的词语教学也丰厚起来,让其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经历。
语文教师词语教学新课改随着课改越来越深入进行,我们会发现,精彩的语文课堂中:对文本中关键词语的教学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品位词语本身的质地和芳香,会使文本解读更为深刻,也是使学生能表现鲜活言语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教无定法,词语的教学也是如此,因文而定,因词而定。笔者试从如下四个方面略述。

一、归类整合,挖掘词语的形象内涵

好的词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认识词语的过程,它应该具有多重功能,在考虑音形义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词语的意象、意味、情韵,考虑词语的拓展、运用。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不会显得单一、单调。
我们可以从下面案例中总结一个词语的教学策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桥》,相信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有一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来看看(出示词语):
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挡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指名分组朗读,重点理解“狞笑”,书空“肆”,全班读。
师:请同学们思考,老师为什么把上面的词分成三组?
生发现第一组词语是写洪水,第二组词语是写人们的,第三组是写老汉的。
师:原来如此,我们就带着这样的认识来读读这三组词语。
黎明时分——,山洪它——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挡
而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这时,站出来一位老汉,他——清瘦像一座山像只豹子
师:你从这些词语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围绕洪水、人们、老汉展开想象并叙说。
最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再读词语。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词语教学做了一番创新,先把课文中的词语作了一番盘点,根据词语的特点作了归类;然后教师立根于文本主要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词语想象画面,让学生想象词语所蕴含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不就更深了吗?而且,因为词语教学是立足于文本,借助文本主要内容展开教学的。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文中老汉的高大形象自然会有更深的认识。

二、换词比较,“推敲”用词的精当

小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一字一词都经得起推敲。因此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体会这些作家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理解了词语的确切含义之后,再换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既加深了对句子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语。
请看《草原》一课中对“那么”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作者是怎样写草原的天空的?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师:为什么说“这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
生:草原上的空气,非常清新,又没有污染,不像我们城市,受工厂废气浓烟污染,都看不见天空了。
……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刻,体会得太形象了,而且说明大家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非常关注生活,老师认为我们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积极投身到保护环境中来。好,那作者为什么要在“清鲜”和“明朗”这些词前加上“那么”呢?能否换一个词语?
生:“那么”可以换成“非常”“很”。
生:还可以换成“多么”。
师:大家将换成新词的句子读一读,看意思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
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用词的准确、精炼、贴切。此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换词比较,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让学生明白写作时怎样用词才能准确地表达情感。

三、展开联想,体会词语的意境

课文中的不少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形象,而由于理解能力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从词语中得到的往往只是抽象的意义,难以形成具体的画面,因而难以获得真切的感受。为此,对具有丰富形象内涵的词语,可引导学生联系语境,合理想象,显化形象,使词语变成活的画面,化作活的意境,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情境的感受,真切具体地感受到人物的形象。
特级教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师王崧舟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精彩教学: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有了的话,请举手示意。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1:额角布满皱纹。
生2: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3: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腊黄腊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4: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1: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2:他身体不好,体弱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师:是啊!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位车夫,光着脚在寒冷的大街上拉车,玻璃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脚底,地上流了一大滩血,他想站起来,可是,脚底的剧痛,使他只能在地上,假如你看到了,你会怎么做?
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做法)。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
这样,借助想象,达到词语形象的显化,充实了语言画面,丰富了语言情境,使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形象。

四、对接生活,唤起丰厚的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强调“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即语文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这些理论不但适用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样也可用来指导词语教学。请看《搭石》之“理所当然”教学片断——
句子: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什么是“理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所当然”的事?平时在家里,你觉得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生:理所当然的事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平时在家里,我帮妈妈倒茶、洗碗、扫地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在家给劳累的爸爸捶背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为自己整理房间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跟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呢?
生:亲人关系。
师:为亲人做事是理所当然、不求回报的。那么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什么事?
生:课文中青年人伏下身体背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从“伏”“背”看出青年人心灵美。
生:我认为年轻人和老人可能素不相识,却伏身背他,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生: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说明他们相互谦让。
师:是呀,此时此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画面上的美,更是一种看不见的美——心灵美。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首先,词语教学不是蜻蜓点水般简单肤浅,而是扣住“理所当然”这个重点词语做足文章:不是让学生说出理性干瘪的词义,而是把解词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进行对接,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极的词汇库存,既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又使学生明白既要为亲人做“理所当然”的事,更要为其他人做“理所当然”的事。其次,许多词语教学往往游离于语段教学之外,把词语教学人为地孤立起来。此教例则利用四次朗读加强体验,第三,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现。这位教师最高明之处是把所学习的词语借助一定的语境,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不仅提供了运用操练的机会,还使学生掌握了这个词语的内涵和精神,提升了词语教学的效度,一举多得。
新课标对小学各阶段的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基础,不容忽视,也不能忽视。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我们以整合的意识、立体的设计,努力开掘词语教学新的天地,让我们的词语教学也丰厚起来,让其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来滋养学生的阅读经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