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研究生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生方式浅述设计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6882 浏览:220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在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研究生教育结构从学术型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发展转变的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其中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基于对我国现有的主要的几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进行总结分析,从中得出经验和不足,进而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培养模式 问题 对策
校企联合培养,是相对于单一的校园办学模式而言的,它源于国外的合作教育。主要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一、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来看,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有许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以项目为依托,进行校企联合培养

这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之一。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具体即指高校通过依托重大科研项目,校企合作联合攻关,在技术研发、产品产业化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培养人才。

(二)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和( 或) 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一流大型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

(三)引进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度

在现实高校中大部分导师主要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单调的学习工作背景使他们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实践创新的经验。双导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效地弥补了自身师资的不足,而且加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发展中的不足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全国各地取得不少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由于起步比较晚,以及我国特有的国情,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相对完善、成熟的运行机制。起步时间短,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等特殊国情,使得广大学者和管理者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由于配套政策和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我国的校企联合培养仍处于缺少相关政策支撑的社会环境。目前来说,就算校企双方都有着相互合作的意愿,可是如何把这种意愿转化成现实可行的动力,就需要健全的政策法律体系作为支撑。其中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合作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使得校企双方在开展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矛盾和纷争,从而不利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发挥,进而影响到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效果。比如,行政管理体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协调机制、校外导师的遴选和聘用机制、考核机制以及学术成果的归属认定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的建立和健全。

三、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发展可采取的对策

(一)坚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进而建立完善的课程目标体系。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在对研究生培养目标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共同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革,以提升研究生面向实践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二)完善政府配套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以更好的推动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制度创新和持续发展。经多方探索和各方反映来看,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促使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意识大环境形成,进而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的持续创新和长期健康发展。
(三)以高校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管理中相关的机制和体制。在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是高校要发挥其主导地位的作用,对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全面的设计和监控;其次,企业应切实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导师及其他资源,配合高校完成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工作,使得在校企双方的有效协作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利用校企双方优势资源,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是迅速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在各地的积极践行下,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主要是在政府政策法律体系的支撑方面,另外还要善于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从导师遴选、合作企业选择、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入手, 建立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兴武,胡涌. 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2]沈晨,李萍萍,施卫东,刘荣桂. 政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中权变理论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2).
[3]刘刚.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25).
[4]杨铁军.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典型模式及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
[5]张云,聂瑾芳,李建平,陶慧林,杜甫佑. 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2011,39(1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