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出新对新课程“守正出新”思想解读

更新时间:2023-12-25 点赞:4577 浏览:119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教材编写遵循“守正出新”的原则,该原则符合改革就应“扬弃”的科学精神,发扬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改变了我国当前教育不合情理的现状,也为教师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 守正出新 解读
新课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认为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感,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等。适应新课标要求,新教材编写强调知识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但并没有对旧的教学理论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正好体现了“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也符合改革本来就应该“扬弃”的科学规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精神指导下,将这种特色理念渗透到新一轮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对新课改的“守正出新”有了以下不成熟的解读,有不当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我国语文教育有许多优良传统,如: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品德教育。这些优良传统可谓语文教育的传统之“正”,它们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对今天的教育影响仍然深远,甚至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出的新意义。
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也有诸多弊端,如课程目标成人化倾向,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传授知识的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618jyw.com
,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色彩过于强烈等等,造成了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这些又是语文教育中急需革新之处。
那么,新课改之“新”具体体现在何处呢?
新课改之新不单是指教材在课文篇目上是全新的,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用新课标理念作指导,结合新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获。它不论是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还是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系上,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它是在彰显优秀教育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具体说来,它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所出之“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
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所推行的是精英教育。因为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是你们学校考上那些名校,在学校里教师最关心的永远是那些学习好的同学,而对成绩差的同学置之不理,教师所关心的只是成绩,以后考上好的学校,可以为我、为学校争光,忽视其他的同学。而新课程改革就是使我们教师和社会改变这一观点,基础薄弱的同学,他们不再是“陪太子读书”的身份,他们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教育在真正意义上普及化,成为大众的教育。不仅如此,新课标还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
新课标的这种“关注全体”的教育思想,正与传统教育中早有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

二、新的教学目的。

高中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语文“工具性”在高中教育中的体现。但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的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都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这种要求正好与传统教育不谋而合。传统语文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将思想道德放在首位,无论是《三字经》、《名贤集》还是《弟子规》等,大都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孟子《劝学》中所“劝”之“学”,也主要是指思想品德修养。以孔子的《论语》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而不论现代教育还是传统教育它们的道德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中,较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将德育感染渗透,只是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就行了,而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在课堂上,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要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做题,不要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扼杀他们的兴趣,忽视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使得学生大多都很冷漠、自私。这就导致了我们教育的功利性。而新课改的整套教材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向,要求不仅仅通过课堂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各种各样的能力,使得他们以后能够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新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具体说来,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