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革新

更新时间:2024-02-09 点赞:4245 浏览:100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关联、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课程框架与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对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0450-9889(2012)10C-0116-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化,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构成、生源素质也各有不同,公共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已成为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团队以教学实践为抓手,从课程教学现状出发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对于促进和提高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的重心逐步落实到课程建设方面。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公共英语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建构局限于学科体系框架。课程内容编排基于学科自身的结构平行展开,导致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语言应用技能的训练不能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课程内容的组织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课程内容设计忽视语言的应用性特征,学生被动接受单个知识点,缺乏生活和交际中必需的语言技能训练。三是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有待改善。囿于学科课程传授陈述性语言知识的要求,课程教学较多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时效性有待提高。四是课程评价难以测查综合能力养成。终结性的学习评价侧重测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但难以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及跨文化交素养的养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没有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对于高职人才的英语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因此,围绕学生和职业需求进行教改实践,是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建设的应然选择。

一、加强课程与职业岗位的联系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关系密切。
第一,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择业自信心。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可或缺。学生不但能够在学习中积累基础的语言知识,掌握沟通和交流的技巧,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开阔自身的视野,也能够通过各种竞赛和交流活动来锻炼语言技能,增进人际交往,发掘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面对竞争、自主择业的信心。
第二,发展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相对而言,英语水平较高的高职学生能够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相应职业的前沿信息并反馈到自身职业技能的训练中,既拓宽了专业知识面,又增强了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公共英语课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语言技能、交流技巧、实践能力迁移到学生的专业实践中,可直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第三,培养个人特长,拓宽职业选择面。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但就业市场上对于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不少。公共英语课程为高职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实践环节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得以发展语言特长和涉外交往能力。具备“专业过硬+英语特长”素质的高职毕业生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更有回旋的余地,更有利于拓展自身的职业选择面。
第四,构筑学习理念,成就职业生长点。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但能够赋予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他们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社会的了解、培养他们开放和兼容的性格,养成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这些都是高职学生就业后获得职业生长点的必要素养。

二、找准课程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是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出发点。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共英语课程在定位上也要凸显高职教育特有的高等级、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基于此,我们将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它是高中或职业中学英语课程的延续,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能力。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取向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主要针对职业需求培养人才。研究团队尝试从访谈、挂职锻炼、专业剖析等各种途径解析学习者、专业群和行业领域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需求,逐步澄清和明确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够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常识,具备在日常生活及职业情景中实用的英语语言技能,掌握基本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改革课程框架与内容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尝试突出“实用、实际、实践”的特点,以日常生活、职场情境交际作为教学主题,以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养成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框架。在内容的设计和整合上,以多元智能和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和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的考核项目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增加技能赛事综合训练,加强“课证融合”的导向。
模块化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内容体系具有综合性、独立性、开放性、灵活性、学习个性化等特点。它更能够体现就业导向的理念,强调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强化学生的英语实用技能训练,有利于达到课程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

高职教育强调“工学结合”、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理念为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开辟了新的路径。研究团队将任务教学法与交际法、整体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等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相结合,把语言技能和交际实践的具体目标细化到日常教学中,既加强了课内的技能训练,又注重了课外的能力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增进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性。基于“目标”的“分类指导、赛教结合”教学模式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支持:第一级面对全体学生,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学时,获得规定的课程学分;第二级面对有一定基础,愿意争取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学生,在规定课时之外,安排考级辅导强化训练;第面对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通过参加英语角、英语大赛、英语口语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戏剧节目选拔等活动,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教师由此进行分类分层次教学和辅导。“分类指导、赛教结合”的模式既注重夯实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又为学生提供了应用技能展示的平台。

五、改革教学评价

《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教育部文件对高职英语听、说、读、写及翻译技能的要求分别作了描述,提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课业评价时,重在测试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树立科学考评理念着手,全面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课业评价时,将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课外实践等项目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把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成绩纳入终结性评价的范围;在第一学期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可以申请在第二学期免修免考,力求充分发挥考核的积极作用,努力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课证融合”。

六、建立教学资源库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有配套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持。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起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由此可见,一切有利于实现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学习材料、人力和设施等都可以被视为课程资源。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本课程选用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实用英语教程1》,结合自编教材《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解题策略》和《历年B级真题精解》用于课堂教学。全套教材设计强调语言教学活动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把语言技能训练融合在一起,配套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有利于学生的各种英语应用能力同步发展。
同时,在建的高职英语精品课程网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一方面,教师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和专业方向,推荐了相应的辅助英语教材和网络学习素材。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收集整理来自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真实的语言材料,为教学活动补充了与职业岗位(群)需求统一的教学素材。这种课程资源进一步充实了教材资源库的构建。
综上所述,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受益于此,B级考试通过率明显提高。近两年来参与各项英语类赛事的学生达400多人,其中近10HD人获学院奖项,约70人次获省级奖项。课程教学团队也获益匪浅。近两年来教师评教得分均在90分以上,获得上级领导、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学团队在说课程比赛、教学软件大赛中获奖,多名教师获得评估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团队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区级、院级课题研究,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自编校本教材2种。但是,公共英语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多,教学任课量较大,限制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素养提高,也对项目研究的有效开展有一定的制约。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今后还可以从学生、教师、学习环境、教学监督与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切入,进行更广泛深入的研究,以促进这门课程有序健康地发展。
(责编 黎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