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素质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深思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7037 浏览:22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试教育对历史学科教学的负面影响,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对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就初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素质教育 思考
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使学科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这中国论文中心www.618jyw.com
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对历史学科教学功能与活力的扼制

第一,扼制了学科功能的发挥。初中历史学科担负着三项任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实际上后两项任务被弱化了。在考试导向的体制下,教师自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它方面,特别是历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德育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第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按照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应用等能力。但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不得不代替学生进行分析或归纳,事实上把不同的能力要求统统降低为识记这一最基本的层级,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与能力的严重背离。
第三,放弃了方法的教授。历史有着自身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因此学习历史正确的记忆也应该是理解基础上有联系的逻辑记忆。可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必然在考试命题可能性大的“重点”部分多用时间与精力,学生也只能是机械记忆,甚至为了便于背诵应考,把本来内涵十分丰富的历史过程去皮去肉,简化成几条筋,或者干脆分解为若干试题,使之变成汪洋大海中的几个孤岛,使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性被人为的割裂和破坏了,学生无法把握历史的本质联系,而只能死记硬背。

二、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批判力。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和参考,普通的社会成员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悄然发挥作用。
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历史能明理,李大钊说:“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成功的历史教学能在青少年心目中形成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反差,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是非标准,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养成。初中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崇高、美好的情感体验。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深明大义、认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的剖析,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
再次,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数可泣可歌的爱国主义故事,出现了许多爱国主义英雄。他们的所作所为以及价值取向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如何作人的光辉榜样。因此,历史学科的丰富内容,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

一是从以教师讲解为主转向以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共同探究为主。教师应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开展课堂讨论活动,以激发学生去独立思考,锻炼他们的思辩能力。二是教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教师课堂上讲授应把重点放在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事件的发生对以后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上,即透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三是要联系实际,联系现实。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联系国内外形势,联系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赋予古老的历史以时代气息和现实感,发挥历史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

(二)突破现有考试框架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否定考试,而是不把考试作为评判教学状况的唯一尺度。因此,为了克服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消极影响,在建立素质教育体制过程中,必须淡化考试。对学生历史成绩的评定,应该对考试、练习、课堂讨论和其它围绕历史教学开展的活动等多因素进行。

(三)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围绕历史学科教学能开展的课外活动很多,资源十分丰富,如组织观看历史影片,参观历史博物馆,开展读书活动;举办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评、书评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知识,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能力训练。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