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设创设有效情境,精彩数学课堂题目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4793 浏览:122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教学情境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创造一些有效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而且能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作为一线教师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让数学知识在生动的情境中得到升华,从而精彩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情境,让数学课堂更精彩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重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情境创设应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村料与问题之中。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的情境要明确、具体。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适时引导学生从情境材料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切忌让学生"迷恋"在情境中。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则止",把情境作为课堂的"摆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有教师这样设计情境:课件出示三辆小车,一辆是方轮子,一辆是椭圆轮子,一辆是圆轮子。三辆车同时出发,同样的马力来开,让学生猜哪辆车开起来跑得快。学生们都认为其他两辆车开起来会下下颠簸,圆轮子不会颠簸,所以学生猜想圆轮子车跑得快。接着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这时,教师迫不及待地说:"对,要知道为什么,我想学会了今天的这一课,你就明白了。"(板书:圆的认识)以上导入,没有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只是凭生活经验在思考,情境中隐含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凸显。我们可以抓住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这一本质,从圆轮上作文章,创设问题情景,有意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设置障碍,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寻找圆心的求知欲。这样定格圆轮,舍去情境中非本质属性,让本质属性得到凸显。在演示课件验证猜想后,可将情境扩展如下:
师:是不是圆轮子车就一定不颠簸?出示用硬纸板做成的模拟车轮(将轴不放在圆心)演示。
师:要使圆轮不点颠簸,车轴必须安在哪儿?
生:圆的中心点{可能说圆心}位置
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找到轮子的中心点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圆纸片,就把纸片当轮子,动手操作找找看。
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因此,有效的数学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动脑、愿意动口、欲罢不能。例如:在进行"千克和克"的源于:职称论文www.618jyw.com
教学中,教师准备了一千克的棉花和一千克的铁,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并猜一猜谁重,有的说铁重,有的说棉花重,有的说一样重,各抒已见,似乎有道理。这个情境的创设,抓住了小学生好奇、爱动、对猜想感兴趣的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千克与克的学习中。
把握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研究表明: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才能引起学生产生兴趣。因此,创设情境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例如:在进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一位特级教师根据儿童玩滑梯的生活经验,这样设计情境:大屏幕上出现三个不同坡度的滑梯,让学生判断哪个滑梯更好玩。有的说第一个滑梯太斜,不好玩;有的说第三个滑梯太斜不好玩;还有的说。。。。。。学生们各持已见,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说:"我们要想准确知道哪个滑梯更好玩,就需要用数学的眼睛----角来测量。"这位老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回归到童年生活,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的兴趣就来了。接下来,学生以饱満的热情投身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
关注情境创设的思考性
创设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生活情境进行分析,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知识的"来胧"和"去脉"。从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又有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看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二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第一次导入: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有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生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

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用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

6.50元-5元。它们为什么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二次导入: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付的钱吗?
生:一个文具盒标价

6.50元,我买时付了6元5角,即5元。

师:标价

6.50元,而你付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

6.50元=5元

师:其他同学们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

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

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可以去掉?

师:是啊!它里面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数学规律是什么?我们一起发现它。
第一次导入,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的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第二次导入,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的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是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这样导入和第一次相比,使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也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求知。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感去发现规律。
总之,创设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思考。情境要有趣味,要注重学生的多思勤问,多思爱学才有效。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情境要体现数学思维。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关注这几点,精心创设情境,数学课堂会更有实效,更精彩。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