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题初中数学运用理由解题障碍中心

更新时间:2024-03-25 点赞:6935 浏览:231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初中数学中,应用性问题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教学中,因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应用问题解题障碍。对此,笔者分析了常见的解题障碍,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解题障碍;解决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多种因素制约,导致解题障碍。因此,在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中,若想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则需由解题障碍切入,并探索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欠缺阅读理解能力,难以提取有效信息

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解题中,学生对文字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着解题效率。只有阅读与理解能力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较高时,才能准确理解题意,把握关键,分清主次,然后列出相应的关系式。然而,当前不少学生对有趣、生动的画面与图像有着浓厚兴趣,却对语言文字兴趣缺缺,欠缺文字意识与语言感知力,因而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不深,特别是碰到有着大量文字的应用性问题,有些同学则出现视觉疲劳,不能有效的把握文字主次,难以抓住关键自此,这更给解题带来了障碍。
如为了强化防汛工作,某市工程队计划加固某段长2240m的河堤。因采取了全新加固模式,与原计划相比,现计划每一天所加固的长度增加了20米。所以完成这一加固工程实际耗费天数要比原计划少了两天。而为了进一步减少加固工程时间,若要求每天加固224m,在现计划的基础上,工程队每天加固的长度需再增加多少米?面对该题,不少学生一看到题目文字量大,就茫然不知所措,难以提前信息源,不能很好地理清题意,出现解题障碍。对于该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弄清三个时间节点:原计划、现计划与实际进度,同时,还应找出题目中的中心句子“与原计划相比,现计划每一天所加固的长度增加了20米。所以完成这一加固工程实际耗费天数要比原计划少了两天。”这样,才能弄清题目的中数量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消除这些解题障碍,则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分析建模能力。如引导学生学会提取、筛选有效信息,学会捕捉关键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借助画图形、列表格等方式来研究一些复杂难懂的数量关系,学会有效转化,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二、缺乏生活经验与应用意识,解题效率不高

在当前社会中,数学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标下,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对外界的认识主要是依靠感觉,在其头脑中有关生活内容的知识储存容量十分有限,特别是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内容了解不多,因而应用意识低,碰到生活化背景的应用性问题,有的学生则缺乏信心,较为茫然,导致解题障碍。
如某种商品因换季而计划打折出售,若以定价的七五折售出,那么将亏损25元,而按照商品定价的九折卖出则会获利20元,请问这一商品的定价是多少元?有些学生对于打折促销的知识了解不多,因而解题时,陷入混沌状态,不知道如何入手分析,于是形成解题障碍。实际上,只要学生了解这一事实,即不管获利还是亏损均是指实际售价与进价(成本)之间的差价。所以,该题以成本(进价)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设这一商品的定价为x元,那么0.9x-20=0.75x+2

5.于是求出定价是300元。

解决对策:在数学应用问题中,有些问题有着更新的背景材料,更长的文字说明,这给学生解题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课外知识的积累。同时,教师还需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如创设一些极具拓展性、探究性、趣味新的问题情境,开展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已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着手,使其在亲自体验探究深刻理解数学,学会以数学角度来分析生活现象与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欠缺问题分析方法与技巧,导致思维障碍

在数学应用问题中,有些等量关系并不明显,也较难发现隐含条件,若学生没有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如欠缺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则会出现解题障碍。如数学数形结合法,即依照题中结论与条件的关系,不但研究了问题的代数意义,还提示了问题的几何含义,因而将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有机结合。如甲、乙两地相距23km,A自甲地前往乙地,并在乙地逗留了20分钟,接着由乙地返回甲地;而B自乙地前往甲地,并在甲地逗留了半个小时,接着由甲地回到乙地,假设A、B在同一时间由甲、乙两地出发,5小时后,两人在各自返回途中相遇,若B的速度比A的速度慢3km/h,请问A、B的速度分别是多少?该题已知条件非常复杂,有些学生没有联想到数形结合思想,难以快速弄清数量关系,导致思维障碍。而若利用数形结合法,则更为直观,可突破思维障碍,有效解题。
由图中,我们可直观而清晰地看出,两人自出发至后面相遇刚好共走完了两地距离的3倍,因而可获得等量关系:A所走路程+B所走路程=3×23。设B的速度是 km/h,那么A的速度 km/h。
A与B两人途中均逗留一段时间,因而B走了 小时,A走了 小时,得到方程: ,解方程可得出结果。
解决对策: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把握科学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突题障碍,提高解题效率。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