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导向通识教育背景下以提升学生能力为导向教学理念和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6288 浏览:146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教育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的综合体,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让学生对不同的学科有所了解,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更容易学习和获取其他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识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从表面上看仅仅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究其本质,却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本文以IT类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教学理念探讨

1、弱化专业划分界限

由于长期接受传统的基础教育,学生及家长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于专业的选择普遍存在盲目的现象,而这种盲目选择的结果,使得许多学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专业,从而影响了大学的学习与就业。而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近年来,国内不少大学纷纷大胆革新,试图改变传统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倾向,在本专科阶段推行通识教育。这一改革切中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弊端,符合国际教育的潮流,适应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2、重视“育”而非“教”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讲授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和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才会出现毕业生“回炉”现象。这种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来构建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技能掌握和能力提升所起到的作用是寥寥的。因此,IT类基础课程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信息化的思想,在教授IT相关理论体系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速度和比例。

3、对学生实行立体式培养

课堂教学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应该是点、线、面的关系。站在课程的角度讲,每堂课的课程目标是点,由这些点连成的线构成本门课的培养目标,学生所选的多门不同种类的课程又构成支撑其发展的多个层面。站在课堂的角度,一堂课45分钟又可以划分为多个关键点,这些关键点可以是教师的知识点讲授,可以是教师的操作示范,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又可以是学生的思考归纳或融会贯通,可以是学生的自主练习,还可以是学生的批判或创新性思维等等多种“教”与“学”的形式,这些按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划分的点,构成了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发展主线,由不同方面的能力主线又形成了学生的多面发展。因此,90分钟的课堂不仅要有知识理论的教学目标,应用技能方面的教学目标,更应该有多方面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以及完成这些目标的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4、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哈佛大学的哈罗德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等八种智能,或者更多。这些智能互相独立,往往体现出此强彼弱,此弱彼强的现象,不同的专业或职业,要求的智能种类不同。由此看来,以高考分数高低来划分人才档次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制定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更要有多维度的学生评分规则。

二、教学策略探讨

1、上好第一堂课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这被称为首因效应。如果教师将“首因效应”用在教学中,势必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第一堂课包含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主题:信息化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大学期间学生要学习的IT类课程信息,本课程的课程特点、学习方法和现实应用等。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清晰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清楚所学课程的特点和应用背景后,还要明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向同学们介绍培养方案中所有的IT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先修课程和后序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概念上的知识体系。

2、培养综合运行知识的能力

即使不知道根据德国专家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我们也会发现刚学过的东西如何不及时和反复使用,很快就会遗忘。原因很简单,没有学以致用,不能融会贯通。因此,IT类课程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中,可以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旨在反映当前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序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结合。有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现在的学习中,还是未来的工作上,都会遇到难题。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IT技术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是很多人都会选择的方式。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查阅资料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是有问题找老师,老师不给答案就默默放弃该问题。这种被动学习的坏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从业。所以,教师在课堂应有意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所传递的态度、情感,使学生获良性的心理感受,从而认同和肯定自己,这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有笔者认为有一点很有必要:适当地给学生施加学习的压力。IT类的很多课程考核方式都采用小组或个人项目考核,当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放弃课外时间的娱乐活动而主动学习,完成原本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从自己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中获得成就感,成就感才是自信心的源泉。

5、大力改革考核方式

卷面考试是理论知识考试的有效手段。但卷面考试却很难考核学生诸如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要深入改革考核制度,以学生讨论发言、小论文、小组项目、课业大赛等多种内容作为考核的依据,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这种考试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研究型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源于:毕业小结www.618jyw.com
更多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使学生掌握一些工具,具备基本的技能,使他们能够成长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能够更快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人,是通识教育的另一目的。为了在高等教育中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革新的方面还有很多。高等教育改革,首先要弄清楚改革的方向,在明确了正确方向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毕竟教育改革不是纸上谈兵,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只有在实践中获得。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