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评价体系高校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学生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34994 浏览:1591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体育测评体系的现状,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分析了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原则。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体现“健康第一”为核心思想的新评价体系,以期为高校体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成绩评价体系高校体育
[作者简介]赵文红(1966- ),女,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吴岩(1966- ),男,甘肃景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史全社(1975- ),男,陕西兴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陕西杨凌712100)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91-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完善教学系统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影响到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有效的评价体系,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起到激励功效,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体育指导思想。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充分体现了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的理念。过去的体育课评价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成绩的评价,过多强调体育的功效性,其评价方法已不符合现行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纲要》对高校体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依据体育课评价的内容制定评价标准、评价形式,结合学生的身体特点、认识水平以及认识能力,采用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等综合方法进行,并将评价的内容拓展到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方面。但从目前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的现状看,各个高校没有统一模式,评价体系至今仍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所以,在教育不断改革的当今,笔者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通过调查、访问、数理统计等方法,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提供指导。

二、普通高校体育课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能用体育手段来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一门独具特色的课程,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建构除了围绕以往大家常常说的内容三原则,即应有利于增进学生身体、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以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三方面以外,还需要注意体系建立的多元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
1.多元性原则。依据《纲要》精神,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评价的内容涵盖了体能、运动技能、运动参与与体育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五大领域,建立多元体育课成绩动态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体现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及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2.导向性原则。评价体系建立应遵循《纲要》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价。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能力,为学生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指导,积极引导学生向拟定的体育学习目标发展。因此,体系的建立应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3.科学性原则。整个评价体系应考虑到评价对象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同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使评价的内容更加综合化,也更加全面化。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主体的差异性,使评价的方式呈现开放性及动态性,深刻认识学生的评价目标,全面掌握指标体系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确立教育目标的科学性,并用科学的方法分解目标,使得评价的标准个体性和发展性全面结合。
4.可操作原则。体育课成绩综合评价包含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无论在内容的选择还是评价标准的制定上。由于《纲要》并没有提出明确的、系统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导致《纲要》实施中还保留着传统的评价主观行为和意识影响。另外,建立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对评价体系的实施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法、手段上简洁明了,同时还能客观地考查学生接受教育的状况及真实成绩。这样的话,教师操作起来也更简便易行。为此,课题组开发出计算机应用软件,得分时,只要将原始得分输入计算机就可得出总成绩,由此可见,可操作性原则是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体系的立足点。

三、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育部颁发的《纲要》规定,在评价大学生体育成绩中,对体育课程目标领域进行了划分,包括运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要求评价中应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强化激励与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到评价内容,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方式进行。为此,我们采用特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等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的体育课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进步幅度、评价指标等方面。
1.评价内容和权重。根据《纲要》中关于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过程和效果的评价,我们确立了五个方面,即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和体育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根据特尔斐法、专家访谈法,将五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身体健康0.25、运动技能0.4、运动参与和体育认知能力0.15、心理健康0.

1、社会适应0.1。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体能)身体健康:根据《纲要》指导精神,全面发展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一切体能,另外,评价过程要反映学生的进步幅度,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根据可操作性原则,我们选择《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台阶实验进行测试,对身体健康的评价既要反映出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幅度,同时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我们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都会进行台阶测试。(2)运动技能:《纲要》中强调,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应达到能灵活掌握与运用相关运动器械的能力,还能科学地进行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目前各高校学生体育课专项选修课都制定了相应的技评和达标标准,用学生体育课专项课成绩来评价运动技能。(3)运动参与和体育认知能力:运动参与包括课外锻炼的次数、频率及上课的出勤率及课程表现等,我们据此编制了《运动参与自评表》和《运动参与互评表》,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在体育认知能力中,采用现行体育课理论测验方法,由教师评分,考查学生专项知识、健康知识和保健知识等。(4)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评价内容采用编制的《心理健康自测量表》与《社会健康自测量表》。
2.评价体系各指标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第一,身体健康。现行的体质测试中台阶试验,有前后对比成绩,即学期初、学期末、进步幅度三个指标,权重分别为0.3、0.4、0.3。在学期初、学期末分别对学生进行台阶实验测试,进步幅度定级公式=(最后成绩-初始成绩/目标成绩-初始成绩)×100%。身体健康最后成绩= 0.25×(开学初成绩×0.3+期末成绩×0.4+进步分×0.3)。
第二,运动技能。在学校体育项目中,可分为表演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体能性项目。由于各个项目特点不同,教师需根据课程状况制定出适合该项目的评分标准。
第三,运动参与与体育认知能力。运动参与主要体现在课内外的体育锻炼频度及表现上,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三部分为主。由于选项班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互评可在同专业进行,由学生背对背打分。自评、互评问卷各10道题,满分各为100分,体育认识能力由教师评定理论试卷,满分为100分,体育认知能力由教师评定理论试卷,满分为100分。学生问评、互评及教师评定分别占:30%、30%、40%。
第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采用编制的《心理健康量表》与《社会健康量表》进行自评,各10道题,满分100分,各占14% 、16%。学生体育成绩=0.25×(开学初成绩×30% +期末成绩×40%+进步分×30%)+0.4×专项课成绩+0.15×(学生自评成绩×30%+学生互评成绩×30%+教师理论评定成绩×40%)+0.1×学生自测心理健康量表成绩+0.1×学生自测社会健康量表成绩。为了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建议本评价系统确定的最终成绩转化为等级评价制,即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验证

我们选取了西北农林科大五个实验班,实验组分表演性项目、对抗性项目、体能性项目。实验班采用新指定的体育课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指标进行考核,对照组采用我校传统的考勤办法,即理论占10%、运动技能占60%、身体素质占30%的方法进行考核。两类班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上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期末成绩结果,实验组优秀14%、良好68%、及格18%,对照组优秀25%、良好47%、及格28%。从实验数据中可见,采用新的评价体系,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提升。
由此可见,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的功效性的评价方法,即部分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得高分,虽尽了最大努力但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依旧偏低的现象。从单纯的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心理、社会适应、知识技能、体育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另外,新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还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与能力。

五、结论和建议

新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发展变化观念,发挥了评价的教育功能,显现出了评价对大学生的激励功能。另一反面,新的评价体系也更加人性化,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评价角度使得教师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过程以及成长发展中所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而非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多元化的角度不仅赋予了学生新的体育热情,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的体质状况以及掌握运动技能的程度。与此同时,新的评价体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能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总之,新的评价体系符合《纲要》精神,提高了教学效果。
尽管新的评价体系有许多优点,但依旧需要在评价内容与标准上不断得到完善,还应始终坚持有利于实施和监测的原则,为体育教学作出应有的贡献。另外,体育教师也应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导向功能与激励作用,更好满足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Z].2002-08-06.
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体育测量与评价》教材编写组.测量与评价[M].北京: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人民出版社,1999.
[3]孙有平,罗达勇,陈宏,等.普通高校新体育课程成绩综合评价系统的建立与使用[J].体育学刊,2004(2).
[4]闻兰.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0).
[5]杨传彬,邢万里.大学体育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