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成让科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13385 浏览:569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教学模式,从教材的忠实信徒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结合大新小学科学组的教学实践,就怎样让科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谈了几点看法,目的是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具丰富性、开放性、创造性与鲜活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2008年,基于对“学生中心论”的思考,从小学生获取知识情况出发,大新小学确立了“四段式”课堂教学模式:预习质疑——精讲多练——拓展生成——复习巩固。内核是“十元素”:全员、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创新、评价、反思、和谐、超越。关注课堂生成是“四段十元素”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察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正是教学中许多预料不到的成果成就了教学的艺术。在教学《电和磁》一课时我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打算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结果备课时安排的6分钟的制作一个电磁铁活动就足足用了半个钟头,其他的教学计划也随机变动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动呢?因为学生在进行制作电磁铁活动时,6分钟意犹未尽,他们发现通电螺线管竟然和磁铁一样可以吸引回形针,同学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不可思议,摘自:学生论文www.618jyw.com
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得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地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是缺少研究价值的,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玩个够,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所以对原来的课堂安排进行变动,这是我事先没预料到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的“动态生成”。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从生命的高度、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入手,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怎样让科学课堂走向动态生成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优秀的教师具有的亲和力、幽默感和意识,是作为现代教师的要素之一,是教育艺术性的特质。我认为优秀的教师之所以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们尊重学生,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能够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所以,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如我在教学《压缩空气》时,创设了一个拍球比赛活动,拿两个表面看起来一样的球,其实一个充气足,一个充气少,比赛看谁拍得高。我找了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的同学进行比赛,学生们都猜大个子赢。实际上我让大个子拍气少的球,小个子拍气足的球,结果是小个子赢了,这时学生情绪激昂,有的说:“大个子,你怎么不用力啊?”有的说:“大个子一定用力了,是球的问题吗?可球是一样大小的啊?”“是不是球的牌子不一样?”这时又有人说让两个人换过来拍,这时逆向的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疑问和否定中产生了,最后参与活动的两个学生一语道破天机,是球充气多少的原因,这时学生们又猜出气越足,球就越容易拍得高,结果问题又产生了:“为什么充气足,球就能拍得高呢?”“是不是充得气越多,球就拍得越高呢?”从而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同时也给学生和自己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为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搭桥铺路。

二、合作互动,展示交流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平等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与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推进课堂教学进行。建立合作小组,让每位同学在和谐的小团体内敢说、敢想、敢做,能说、能想、能做。我认为要实行异质分组、组间内同质,每个小组应由4~6人组成,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监控每组的活动情况,又能用较短的时间统一组内的意见,以便达成共识,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组内的各种才智。同时编组时还要考虑每组中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相当,既要便于学生在组内发表不同的见解,又能促使小组内人人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讨论等活动。比如测温度,在测量液体温度时,需要有人测量,有人观察,有人记录。于是我让组内学生轮换着测量,轮换着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轮换着记录,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拿温度计、看温度计、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又熟悉了摄氏温度的写法。这样轮换角色,既能让全体学生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也可避免课堂长期被少数动手能力强、胆大的学生独霸演练,还可防止那些胆小、内向、表达不太流畅、基础相对较差、思想常开小差的学生在班集体中落伍,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发挥的机会,科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知识的形成,促进了动态课堂的生成。

三、协调好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师的主导意识

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激励、促进作用,是教的主导;学生思考、倾听、讨论、交流、探索、建构,是学的主体。在科学课教学中只有很好地体现双主性,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益。首先,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即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其次,要考虑到许多学生更愿意探究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应设法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第三,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自主选择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方法。在科学课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主要应在“引”上下工夫: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引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引导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时间和足够的活动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促进课堂动态生成和学生主动发展。

四、及时捕捉信息,把握教学时机

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生长点,是激发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往往可以给学生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为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打下良好的伏笔。学生可以在头脑中想象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过程,主动探索、分析形成新知识的组成要素。
如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我用投影仪让学生上台表演各种各样的手影,学生一见兴奋异常,个个争着表演,在学生正尽情地表演时,我突然关掉了投影仪的开关,学生大喊:“影子怎么没有了?”这时我又打开开关,影子又出现了,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探究的就此产生:“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与开关有关”“与光有关”“对,阳光下就有影子”“灯光下也有影摘自:毕业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子”……
在学生们都同意影子的产生与光有关后,我把一个透明的塑料手放在投影仪前,屏幕上并没有产生影子。“老师,再换个位置。”“老师,再用你的手试一下。”这时学生们开始小声议论了,最后总结出有光和挡光的物体才会有影子,这时又有学生提出:“做手术时用无影灯,有光和挡光的物体,为什么没有影子呢?”可见教师适时地把握教学时机,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五、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并对实验深入分析

小学科学教育课程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主渠道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亲历实验过程。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所期望的一切,也从中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如教学《磁铁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磁铁的一些性质后,教师问:“现在有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条形材料,一根是铁棒,一根是磁铁,你不借用其他材料,能把它们区别开吗?”学生经过认真的实验和讨论后,各抒己见,有的提出把它们悬挂起来,根据“指向性”判断,能指南北的是磁铁。立即有同学提出异议,条件是不借用其他材料。同学们又经过反复实验,有的小组发现:“用其中的一根接近另一根的中间部分,若能吸引,则手持的是磁铁,另一根是铁棒。”我立即表扬了这个小组,鼓励他们继续思考。接着又有同学抢着说:“把它们都分成两段,不能相吸的是铁棒”……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思维变得越来越活跃,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又如在教学《时间》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制作蜡烛钟,同学们发现蜡烛钟不准确,于是针对“为什么不准确”展开小组讨论:
“说话或有风时,影响蜡烛燃烧速度,我们可以用物体遮起蜡烛钟。”
“蜡烛的粗细不匀。”
“蜡烛的蜡质不一样。”
“蜡烛的灯芯长短不一样。”
“蜡烛放置是否直。”
“人在蜡烛上画的刻度本身不精确。”
“蜡烛燃烧时,蜡油掉在蜡烛上,蜡烛会变粗,燃烧的速度会变慢的。”
“灯芯的粗细不一样。”
通过以上的讨论分析,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不但对蜡烛钟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发散了他们的思维,促进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六、总结环节的开放延伸

在设计教学时,总免不了总结这一环节。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总是以梳理本节课的内容或提炼若干要点为内容,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本堂课的知识内容上,无法将课与课之间的知识结构有机地整合与联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总结这一环节,除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提炼外,更可以让学生将当下的学习内容与以往的进行沟通或延续到后继的学习内容中去,使总结起到知识间“承上启下”的作用。
如在教学《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时,总结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你还想研究什么?”正是有了这样开放的总结,才能让学生有了去主动思考、联想、猜测的冲动,出现“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如果我们既想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呢?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滑轮呢?”等精彩的回答,既为后继学习《滑轮组》埋下了伏笔,激发学生后续主动研究的兴趣,也将科学知识生活化。
参考文献:
牛静.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路.小学自然教学,2002(1).
刘华山.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大新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