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古诗词中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探讨结论

更新时间:2024-01-29 点赞:7423 浏览:2397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探讨中学古诗词赏析教学的基本方法,即注重发掘诗歌境界、感悟诗歌情感、激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关键词】境界 情感 联想
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发掘诗歌的境界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还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客观物象

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崔颢的著名七律《黄鹤楼》,教师可以问学生: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此诗包含了几方面的内容?诗的前四句出现了三个“黄鹤”,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渺不可知的感觉,黄鹤象征了历史,前四句为诗人抒怀古之幽情。而白云贯穿古今,引出了眼前景物。西面是汉阳树,北面是鹦鹉洲,家乡在哪里?只有一片烟波浩荡而已。黄鹤为虚景,汉阳树、鹦鹉洲为实景,在虚虚实实之中,诗人不露痕迹地把思乡、怀古之情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抓住这几个饱含诗人情感的物象,全诗就较易理解了。

2.由直觉到联想来扩充诗的境界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逐步形成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初读诗词,学生可凭语感觉察诗词中所表达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但这一表象是单调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联想及想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之中就被扩大了。

二、感悟诗歌的情感

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曾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可见,古诗词的最主要特点是抒情性。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扫除诗词的字词障碍后,应注重对情感的体味。

1.透过文字感悟作者之情意

诗词为了追求意境,一般都含蓄隽永,留存了大片空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让读者去品味“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因此,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诗词描写的物境中走向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悟作者的情意。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是一幅题画诗。在教师简要分析后,学生脑海中很容易产生一幅画面:竹林外绽放着三两枝桃花,春天的江水中几只鸭子在自由地嬉戏。教师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只描摹三两枝桃花?这里的“暖”字体现了什么?学生在细细揣摩词句后会发现这幅画面又具一番情趣:桃花三两枝。似蜻蜓点水,却将春意透出;江水的冷暖画家是无法表现的,而苏轼却以鸭子示水暖,那一个“暖”字带给人的是春机的盎然,将苏轼由惠崇的画得到的感受再传给读者。此时读者眼前浮观的已不再是惠崇原有的画,而是苏轼笔下的动态画,感受到的是苏轼丰富的精神世界,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敏感。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文字的桎梏,得到丰富的意趣。

2.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

古诗词教学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因为文学具有不确定性,由于读者的感受和理解因人而异,因摘自:硕士论文答辩www.618jyw.com
时而异,因地而异,所以对于作品的内涵,不同的读者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中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思辨色彩进一步加强,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哪怕是幼稚的,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教学气氛被激活后,学生的思维也更易活跃。当然,教师在讨论中的“向导”地位也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教师讲授的诗意是最合理的,通过对多种解释的比较,可使广大学生形成清晰的判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古诗词的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作者单位:陕西延川县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